发布日期:2023-02-17
【民族】 民族 涟水县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苗族、彝族、拉祜族、白族、傈僳族、侗族、土家族、壮族、布依族、景颇族、畲族、瑶族、黎族、普米族、佤族、纳西族、土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等民族28个。全县各镇、街(园区、办事处)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回族是全县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聚住在黄营乡朱桥村和唐集镇丰河村顾庄组,人口1512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1.46%,其他少数民族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区婚进,居住分散,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历史名人】 涟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东汉、三国时期,有“陈氏三杰”:永乐少府陈球、沛相陈珪(陈球侄)、伏波将军陈登(陈珪子)。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七言歌行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杜甫曾以“俊逸鲍参军”来赞誉李白。唐代侍御史王义方,不畏权贵,犯颜直谏上书弹劾当朝宰相,被贬海南吉安后,开堂讲学,开当地文明之先,被尊为海南的文化先师。司仆少卿徐有功,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深得民众敬佩。北宋时,有备受三朝皇帝礼遇的能仁寺高僧证因大师。南宋时,涟水地处宋、金分界处,战事不绝,兵匪为患,嵇安挺身而出,聚集义兵,筑寨防匪,保卫乡里,官封沿海巡检使。明代,迁居山阳的小说名家吴承恩留有不朽巨著《西游记》。清代,医学名家石寿棠(字芾南)著有《医源》(上、下卷)、《温病合编》,其医学思想对后世医学有很大影响。清末民国初,书画名家程西池、程小池父子的“程氏兰花”和陆海岑的芦雁、茹宗陵的白菜、徐六泉的大字被时人称为“涟水四绝”。鲁一同(字兰岑)著有《通甫类稿》《清河县志》等,其次子鲁子贲(字仲实)总纂《安东县志》,著有《仲实类稿》等。
【文化遗存】 涟水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拥有2100多年的建县史,留下了蔚为丰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境内共发现和发掘出土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字画、革命文物等10个门类文物近400件。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出土的战国错金银立鸟几何纹铜壶、嵌绿松石铜鹿、西汉错金银铜牺尊、裸体铜舞俑等国家一级文物11件,均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历史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亦是南博镇院之宝。淮安博物馆收藏涟水县境内出土的各时期等级文物30余件,如玉石器有镞、斧、璧,陶瓷器有鬲、罐、鼎、瓶,铜器有鼎等,均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涟水县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296件,其中等级文物43件(组),尤以1998年5月宋妙通塔地宫出土的石函、金棺、银椁、青白瓷舍利瓶、六角口玻璃瓶银质骨灰盒、凤首龙身金簪、佛牙、舍利、水晶等16件佛门圣物最为珍贵。
涟水境内已发掘新石器时代、战国时代、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等38处遗址,集中分布在涟城、蒋庵、浅集、小李集、朱码、东胡集、灰墩、河网、红窑境内,沿盐河一线排列。已发现斗墩战国墓群、凤凰墩汉墓群、嵇安墓等27处古墓葬,主要是战国时期、汉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墓葬。
涟水县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月塔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据光绪本《安东县志》记载,历史上涟水县遗存的文物古迹多处,其中古城址3处,即涟城、金城、古月城;古塔3座,即妙通塔、月塔、小塔;亭、寺、庵多处;井、泉5眼,即琉璃井、州井、龙潭泉等;墩2座,即凤凰墩、状元墩;古墓5座,即贤母墓(王义方母墓)、张万户墓、蛮王墓、尚太尉墓、杨珊墓;其他9处。
涟水是革命老区,境内发生过大小战斗数百次,其中著名的战斗有鲁渡战斗、洪码战斗、高杨战斗、郑潭口战斗、佃湖战斗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先后有2590多名优秀的涟水儿女,献出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以张大卓、贾伯谊、吴长来、潘洪烈、王道明、朱启勋、朱启杰、王秉同、朱洪滨等烈士最为著名。在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中,留下众多的遗迹遗物。从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以后,涟水人民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建立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原涟水烈士陵园)、高杨战役纪念碑、成集烈士陵园、灰墩烈士陵园、五港烈士公墓、杨口烈士陵园等烈士陵园(公墓)、碑亭等革命纪念建筑20多处,这些革命纪念建筑以及革命旧址(纪念地),忠实地记录着革命战争的历史,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