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四普’工作第二阶段已临近尾声,截至5月31日,完成“三普”197处文物点复查和数据录入工作,完成文物普查综合管理平台信息审核145条,同时以文件形式补充公布“三普”遗漏的文物点9处……”涟水县文广旅游局文物保护负责人向笔者介绍道。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开展以来,涟水县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迅速理清家底,积极开展盘库建档专项工作,目前县博物馆共有文物为380件(套),其中二级文物4件(套),三级文物29件(套),一般文物347件(套)。同时,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各类巡查、检查394次,并对全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定期巡查……
文物承载历史、连接未来,是国家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化的根基。为持续推进文物保护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涟水县以此为契机,坚持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多元路径与科技赋能相统一、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交融,持续提升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富有涟水特色的文物保护体系,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如何做好传承文章,让文物更有“看头”,涟水县聚焦“让文物活起来”理念,持续开展“馆校合作”、文物展览、“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等方式加强文物资源价值阐释与传播,通过接待县内21家各类中、小学校,年均服务学生约15万人次的“点”来促进文物保护宣传“面”,开展“儿童看历史 博物识家乡”小小讲解员志愿暑期活动、“我在涟博修文物”“约你一起来打卡”“红色记忆·薪火相传”“博物馆里的一堂课”等活动,逐步构建起从“娃娃”抓起富有涟水特色的文物保护宣传体系。同时,为推动文物走下“高台”、走进百姓,举办“镜观美好生活—淮安馆藏古代铜镜艺术特展”“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展”“时光印记”—纪念币及老物件大型专题展、《千古盐音 盐与城的故事》—池盐淮盐文物珍品展等各类文物展览以及一系列文物惠民活动,并还在线上展示馆藏文物32件(套),参观人数超34万人次,年举办各类活动20余场次,惠及群众近40万人次,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唤起百姓共鸣,彰显文化自信,凝聚保护共识,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全民保护文物的良好社会氛围,点燃文化“烟火气”,焕发城市新活力,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更凝结着丰富的文化脉络,因此,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动力。为此,涟水县通过文保员巡查与“科技铠甲”双重手段,不断强化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全县183处文物点悬挂安全责任人公示牌,组建了9名文保巡查员对全县1处国保、2处省保、14处市保、15处县保文物单位,按照网格化管理制度进行每个月不低于6次的安全巡查,动态掌握文物本体保存状况、周边环境治理、保护设施完好度等情况,确保文物保护区域环境整洁、安全可控。其次,为加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月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嵇安墓等重点文物的安全监管,还实施了月塔和嵇安墓安防系统工程,以及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视频分析系统、电子巡查系统能充分发挥威慑、取证、监控、联防作用,通过文物一张图,实现实时查看文物点的巡检记录、视频、报警记录等功能。文物平安工程和科技赋能的文物保护新模式所打造的 “智慧护盾”,现已让涟水文物安全巡查提质提效。
文脉悠悠,弦歌不辍。文物的生命不止于昔日,也在于是否与今世与未来的共鸣。为此,涟水县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适应活态遗产特点,全面保护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历史文化遗产。积极推进考古前置,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对所涉文物做到早发现、早申报、早审批,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今年以来共出具5万平方米以下拟挂牌土地考古意见书15份。完成了今世缘旅游景区投资6000万元对非遗保护区提升改造项目。接收爱心人士捐赠的革命文物(见证物)共计76件(套),古墓葬椁板1件,以及淮安市钱币学会捐赠的各类钱币1965套(件)等。通过历时一年的“盘库建档”工作,落实“一文物一档案、一文物一保护方案”,全链条压紧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不仅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和文化背景,还蕴含着艺术、科学、经济等多个方面的价值。下一步,涟水县将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发展,推动系统保护,强化活化利用,健全执法机制,加大督查力度,交出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涟水答卷,为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孙晓东、何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