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 来源:县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次
如何既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又为企业发展注入发展活力?江苏省涟水县应急管理局以“执法关口前移”为突破口,探索“4+1”预协同执法新模式,将传统监管的“猫鼠游戏”转化为政企协作的“共赢生态”,交出了一份安全与发展协同共进的亮眼答卷。
一、解题之钥:三重压力催生改革,“七二一”工作理念
面对企业抱怨“不会管、罚款重”、干部苦恼“执法要求越来越高”、群众反映“安全隐患反复出现”的难题。该局多方走访调研,发现症结在于“重罚轻管”的传统模式:部分企业因担心处罚想方设法隐瞒隐患,执法人员疲于“救火式”执法,形成“越罚越躲、越躲越险、越险越罚”的恶性循环。为此,该局提出“七分服务做加法、两分监管做减法、一分执法做除法”的改革公式,通过预公示、预培训、预服务、预处罚的“四预”机制,叠加企业主动“预约式”执法,形成由“政府引导”走向“企业自治”的良性循环。
二、破局之策:“4+1”预协同,从“事后罚”到“治未病”
(一)预公示:阳光执法让企业吃下“定心丸”
每月25日前,在县政府官网公示下月受检企业名单、检查项目及法律依据,企业可对照检查项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安全自检”。2024年公示的149家企业中,84家通过自查自纠主动消除隐患,整改率达56%,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行政处罚压力,调动了企业主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二)预培训:集中培训锻造“安全明白人”
组建“安监专家+执法骨干”讲师团,针对粉尘涉爆、危化品仓储等高风险领域,集中开展“车间课堂”“案例剖析会”等场景化培训。深入解读法律法规策,指导企业对标找差,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安全生产筑牢基础。
(三)预服务:专家会诊开出“治病良方”
推行“一企一策”定制服务,送服到企、送法上门,全面排查隐患,将监管执法工作前置,以实际行动践行“做得比说得好,服务比需求早”。2024年为36家企业出具《指导服务意见书》,帮助整改各类生产安全隐患200余条。
(四)预处罚:柔性执法架起“容错金桥”
开展“预执法”,制作《预执法检查记录》和《预处罚告知书》,要求企业及时整改,并告知后续正式检查时间及违法后果,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整改闭环。某服饰有限公司因新进从业人员培训记录缺少学时记录收到告知书后,不仅当日完成整改,更主动完善其他台账资料,将自身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五)预约式执法:企业主动“揭短亮丑”
创新“企业点单、政府接单”机制,29家企业主动提交《预约执法申请表》,聚焦主要负责人履职情况、风险辨识管控等薄弱环节申请“靶向体检”。对主动预约企业实行“首违不罚”,激励企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三、突围之效:从“一刀切”到“精准化”
该局以“精准分类、精准执法”为突破,围绕执法内容与企业风险类型的精准匹配、执法对象与执法力度的精准聚焦,实现安全底线与发展活力的动态平衡。
(一)风险画像靶向施策:执法内容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借助 “预服务”,提前掌握企业实际风险状况,针对有限空间、粉尘涉爆、危化品使用等不同类型企业,精准选择执法内容,并开展 “预培训”,指导企业提前整改隐患。
(二)底线思维刚性兜底:对屡教不改企业精准识别利剑高悬。对于经“预公示”“预培训”“预服务” 后积极整改的企业,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但对那些仍不主动整改的企业,开展“预执法”,并下达“预处罚”告知书。若其继续无视安全生产要求,严格依法予以行政处罚,绝不姑息,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通过“风险画像”精准施策,对高风险领域靶向监管,对屡教不改企业刚性执法,“刚柔并济”既守住安全底线,又让合规企业“轻装上阵”。
四、长效之治:从“政府管”到“社会治”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不再是一句口号。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唱“独角戏”,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该局通过“4+1”预协同执法新模式,推动企业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优化了执法服务,转变了执法观念,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改进空间,为实现从“政府管”到“社会治”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实施以来,该局事前立案数同比下降48.31%,事前罚没款同比下降62.06%,减轻了企业负担,企业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形成了企业与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获市政府、县委主要领导批示推广。
“服务周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该局局长朱中明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七二一”改革,动态优化工作机制,以更精准的服务、更智慧的监管,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让安全与发展的协奏曲在涟水大地持续回响。以改革之力破解安全与发展难题,为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涟水方案”。
(作者:县应急管理局 邵念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