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网站无障碍

文广旅游局:“村晚+”绘就乡村新画卷

2025-02-14 来源: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

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鼓励和引导各地“村晚”常态化开展,是党和政府近年来的一项民生实事。近日,“欢乐乡村·幸福四季”为主题的涟水县前营村村晚在该地文化广场隆重上演,观看自导自编自演的村民们时不时地被节目内容逗得哄堂大笑,这一场景现已成为涟水大地一幅美丽生动的鲜活画卷。

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举办“村晚”,坚持“农民唱主角,热在乡村、乐在群众”的“四季春晚”现已成为涟水乡村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为持续擦亮“村晚”品牌,集聚乡村资源,促进文旅融合。近年来,涟水县一直以乡村为中心,组织发动群众,以家乡大地为舞台,以“农闲”为节点,坚持“村晚+”农趣农味、特色节庆节日、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发展、新兴消费业态等,创造村民喜闻乐见的节目,把好日子唱成歌、编成舞,让村味不土、农味变浓、乡味更香,为“本土化”村晚 “铸魂”,进一步丰富乡村的精神生活,增加乡村的吸引力。

一直以来,乡村因缺少文化传播者及文化载体也不够丰富,而导致乡村是文化发展的薄弱地带。如何破立“村晚”的发展尴尬局面?涟水县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通过“立足基层,面向社会”,以“免费培训,公益服务”为原则,以“享受文化,提升素质”为目的,精准为80余名文艺骨干、1000多名文艺爱好者“充电”。同时,该县还为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搭建更多展示平台,开展了优秀群众文艺团队“百团汇演”暨“四季村晚”节目遴选、春季艺术类公益培训汇报演出、文化艺术大集、金秋文化艺术节等各种文化惠民活动,并对涉及培训的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实行“点单”创排表演节目,提升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实战能力,推动“村晚”人才“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全路径体系建设,构建可持续的、贯穿“村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培训一批、实践一批、储备一批”的新格局。

“村晚”作为群众性舞台,演的是乡村、讲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情、舞的是乡韵。为此,涟水县为做好“村晚+”品牌建设,积极打造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的生态链,进一步推动节目季季演、才艺人人秀、活动季季新。并以县文化艺术中心、县文化馆为主及县域内文艺团体为辅,以送戏下乡64场、文化惠民541场,共同牵头指导、融合、推进乡村“村晚”形式丰富、内容健康。还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送文化、送法律、送科技、送政策等下乡活动,以此对农村文化需求进行精准把脉,解决文化“输血”,变“输血”为“造血”。同时,在“四季村晚”举办中,该县还把“四季春晚”的主动权交给村民,让大家自编自演自赏,进一步让村民能切实抓住本地区乃至本村的热点事、关心事,把节目演到人们的心坎上,让群众成为文化主角,真正实现“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为激发乡土文化的内生力,让文化雨露滋养干涸的大地,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真正让乡村由外美到内,实现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涟水县积极利用“四节春晚”为乡村“铸魂”,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资源,推出“文化+普法”“艺术+反诈”等跨界组合,融合涟水本土红歌联唱、淮剧清唱、小品、折子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有贴近生活的法治宣传,在保留乡村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四季村晚”的节目之中,让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都能共鸣,提升了“村晚”的吸引力。如小品《馅饼・陷阱》以法治非遗精品文化节目形式,让村民直观了解诈骗手段,让文化舞台同时成为政策宣讲台。同时,邀请专业文艺团队进行指导,将流行音乐、舞蹈、魔术等现代艺术形式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打造出新颖且独特的节目。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灯光、音响、多媒体等设备,为“村晚”增添时尚气息和科技感,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下一步,涟水县将进一步打造精品“村晚”品牌,鼓励和引导“村晚”机制化、常态化、品牌化建设,丰富拓展“村晚+”特色活动形式,使“村晚”在内容上四季常态、四季常新,真正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让“村晚”成为永不落幕的乡村“会客厅”,让文化成果惠民润心。

(作者: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孙晓东、季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