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网站无障碍

文广旅游局:“培根铸魂”,全力聚合淮剧“涟水现象”

2025-02-13 来源: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城市的根与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根”怎么培得茁壮,“魂”如何铸得强大,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是必须承担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涟水县连续以精品剧作逆境崛起,以淮剧艺术不断“破圈”,用“涟水现象”文化独特魅力培根铸魂,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勾勒出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满满的幸福图景。  

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为进一步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涟水文明,深度挖掘涟水县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推动精品文艺创作。近年来,涟水县坚持出精品和出人才相结合、抓创作和抓环境相贯通,深入实施艺术作品质量提升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打磨提升《村里有个管得宽》,荣获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扶持打磨提升项目。复排《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恩娶义嫁》青春版,培养戏剧“优青”。组织主创人员深入城乡采访采风,推进反映时代主题、符合人民需求的新戏第三部作品《一是一 二是二》的创作,现已完成初稿。同时,从“小切口”突出“四张”名片、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移风易俗等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大主题”,创作了歌曲《一代风流》、淮剧小戏《七月七》、小品《馅饼·陷阱》《安全是天》、淮海琴书《万事通》、歌曲《典亮幸福》等作品20余件,编排《我们都是雷锋》《我在水岸等你》《夏日激情》《廉政谣》《茉莉花》等舞蹈作品10余件,舞蹈《橘颂》获学习强国等媒体转载报道。少儿群口相声《谁的功劳大》获全国相声新作品展演入围奖,县文化馆获得优秀组织奖。创作书画作品80余幅、摄影作品20余件。

从“小剧场”走向“大现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不断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为深入推进淮剧“涟水现象”的品牌建树,涟水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以 “接地气,扬正气”从平淡的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捞取“活鱼”,把“演农民的事,说农民的话,唱农民的腔”的小戏,用贴近农民群众的“土味”演绎成人间大戏。大型现代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参加了“戏韵满淮”淮安市新创剧目展演季启动仪式、江苏省第九届淮剧展演月展演,赴省委党校、市委党校、恩来干部学院、盐城、泰州、宿迁、镇江等地汇报演出,获评“2024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扶持打磨提升项目”。小戏《我的亲家管得宽》参加“中华颂”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荣登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优秀剧目”榜首,荣获“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演员”“国字头”奖项“大满贯”,并参加2024江苏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南京站首场演出。小品《躲在楼上的老母鸡》获2024年长三角地区暨第17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榜首。小戏《七月七》获江苏省第六届戏剧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演员奖,进一步深入推进了“全市百场全省千场”演出。

以“小步跑”奔赴乡村“振兴路”。“戏为人民写,笔跟时代走”是涟水县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之问”。因此,如何破立,近年来,涟水县针对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困局,从体制机制、政策扶持、人才支撑、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整合县淮剧团和县文化活动中心资源,成立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为剧团核定编制30个、员额指标15个,让演职人员心无旁骛搞创作。打破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自“村官三部曲”《鸡村蛋事》伊始,大胆改革创新,采用“剧组制”运作模式。以剧目创作需要为第一原则,不论资排辈,唯戏是用,打破体制、剧种、区域壁垒。变“以人养戏”为“以戏用人”。在创新传统的表演程式上,以现代戏为抓手,以轻喜剧为突破口,在保持淮剧原有文化风味基础上,注重吸取其他剧种和现代艺术优秀成果,在唱词、编曲、舞美等方面吸收现代文艺元素,使淮剧艺术更加切合现代欣赏需求。在创作上,以“接地气、有意思”为创作宗旨,突出农村大舞台,凸显农民主人翁,注重从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抓取“活鱼”,力争演农民的事、说农民的话、唱农民的腔。用贴近群众的“土味”作品引发共鸣,在浓浓烟火气中抓住老百姓的心,进一步实现以文培根,彰显地域特色,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响力。

(作者: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孙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