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司法局紧紧围绕平安涟水、法治涟水建设目标,聚焦监督管理、教育帮扶、风险防控三个关键环节,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监督管理精细化,筑牢安全底线。坚持把规范监管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严格落实日常报到、思想汇报、请销假等制度,全面实施分期分级分类管理。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犯罪类型、风险评估结果等因素,量身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实现精准施策。目前全县在册493名社区矫正对象无脱管、漏管,未发生重大影响重新犯罪案件。充分协调派出所、村(居)委会等力量,通过社区走访、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其思想行为变化,提前介入疏导化解矛盾。严格执行外出审批程序,充分运用电话、微信、信息化核查等手段实行动态监管,确保监管无死角、安全有保障。
二是教育帮扶人性化,彰显人文关怀。坚持教育与帮扶并重,着力提升矫正对象的法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规范入矫宣告和集中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借助期满鉴定和解矫谈话增强回归社会的信心。针对特殊群体实施差异化帮扶,针对生活困难对象积极协调民政、人社等部门落实救助政策,提供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目前已协助办理低保2户,帮助6人实现就业;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单独教育和心理辅导,加强职业规划引导,累计完成未成年矫正对象心理评估报告30余份,开展疏导干预30余人次。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开展法治、道德、警示教育,举办法治宣传讲座30余场,覆盖矫正对象400余人次,全面提升教育矫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风险防控精准化,提升治理效能。定期开展社区矫正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全体在册矫正对象进行全覆盖面对面核查,建立风险清单,实行台账管理、动态监控、限期销号,确保各类风险“可测、可评、可控”。针对可能诱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重病、特困等高风险对象,加强日常关注和教育疏导力度,增加信息化核查与实地走访的频次,健全与公安机关的应急联动机制,对风险突出人员及时落实协同管控。加强对在矫人员的家庭就业生活动向掌握,精准开展教育管理服务,充分发挥技术监管、矫正小组等多方作用,实现对重点人员、重点领域的精准监测和风险防范,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治理效能。
(作者:县司法局 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