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早7:00,在涟水县大剧院的舞台上,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的十几位青年演员已开始早功练习形体、唱腔等,指导老师国家一级演员许晴、殷金龙正认真地进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和唱腔等。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是戏曲表演的必修功课……学戏急不得,必须从基本功练起……虽然这些孩子们已在艺校培训了三年,对传统戏剧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传统艺术是一种‘慢艺术’,还要持之以恒苦练,必须基础打得牢,才能走得远。而青年演员要想在艺术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必须掌握好戏曲表演‘四项基本功’,在‘自找苦吃’中常怀爱艺之心、常修兴艺本领、常做强艺担当、常为立艺之德……”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涟水县淮剧团)负责人翟永军说。
是的,如何提高年轻演员壮实筋骨、破解难题、磨砺本领的才干,一直是如今传统戏剧的困境之一。为此,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涟水县淮剧团)在青年演职人员的培养上,积极转换思路,守正创新,探索多样化、创新化、丰富化的“培与育”双结合模式,通过压担墩苗、精耕细作,让年轻演员在火热的实践中碰撞和交融,不断厚植文艺沃土,为“青年的你”培养“唱念做打”基本功走出了一条文艺新路。
淮剧,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浓墨重彩的一个文化符号,历史悠久,光辉璀璨。为传承培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涟水县委、县政府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激活戏曲传承发展动能,从顶层系统设计,制定出台《关于强化思想引领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培养文艺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加强政策引导,用“待遇引人、编制留人”,强化政策集成、引导、激励、保障,组织实施政府投资类公共文化项目,建设融演出、传承、练功、排练、展示、会务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新空间,促进“以团带场”“团场融合”,全面改善院团演出和群众观演条件,动态推进文化场馆存量活化、增量优化、配套舞台设施美化,促进剧场供应最大化。并投入近200万元,委托扬州艺校、淮安艺校定向培养20名学员,为已毕业的10名学员办理入职入编手续。
淮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涟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涟水人民共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是涟水人民深沉的精神追求的文化宝库。为此,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积极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建立了2个名人名家工作室,遴选了6名资深名师与青年演员结对帮扶,由淮剧名家许睛、殷金龙等老师亲自示范,进行身段指导、程式规范、声腔训练等一系列教学,在基本功展示和经典折子小戏、惠民活动、送戏下乡等演出中,还让青年演员以演代训,增强舞台实践力。在剧目创排中,对于部分大戏的配角全部由县淮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担纲,并以每个角色要塑造好、每个腔调要唱准确、每个细节要做到位的标准,严格要求青年演员们磨练演艺,逐步培养“永久牌”名角名家。同时,该艺术中心还组织青年人才前往“淮剧之乡”建湖进行学习、实践、演出等交流活动,并以“表演工作坊”的形式对演员进行训练,希望通过此番寻根访源之旅,以青年戏曲人才培养为基石,推动淮剧艺术发展守正创新、携手并进。其次,该中心还积极推进“半年一考核,一年一集训”,让青年演员轮流上台“当讲师”,在互评互议中“找不足”,并补齐短板,为他们“加油充电”,夯实了青年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进一步培养戏剧“优青”,促进青年人才“拔节”生长。
青年演员张泽天坦言:“在送戏下乡演出中,能被安排上台的,大家都非常高兴,在舞台上,都攒足了劲,希望能让观众看见我们的实力与激情……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无论伤或痛,我们只想练好每一个技巧,做好每一次动作,绝不辜负老艺术家们的嘱托和观众的期待。”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体现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和民族精神。戏曲教育对于全面提升优秀青年演员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中,不仅要培养青年演员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要培育“剧本创作—演员表演—整合传播—受众反馈”全链条式的综合性“团队式”人才。在此现实环境下,淮剧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思路。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适岗调配“压担子”,勤下基层“练本领”,让年轻演员“磨砺成长”,让年轻演员“人尽其才”。坚持把加强优秀年轻演员选拔储备作为重要任务,分层分类建立优秀年轻演员信息库,并进行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及时补充新的人选,打造年轻演员成长“蓄水池”。进一步突出重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坚持事业为上,依岗选人、以事择人、优中选适,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青年演员有展示的平台。同时打破体制障碍,向社会公开招聘演奏员、音响操作等贤才5名,并坚持请进来,与省内知名主创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补齐编剧、导演等人才短板,并让引进专家反哺青年演员,进一步促进青年演员快速成长。
(作者: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孙晓东、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