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7:00,在东台市弶港镇八里村文化礼堂,涟水县淮剧团带来的“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乡镇巡演第二轮再次开演,淮剧小戏《七月七》《我的亲家管得宽》、淮剧《雪枫卖马》选段、淮剧《苏秦六国封相》等在省市获奖的优秀作品,让现场观众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年轻时,听说有戏班子演出,隔几十里地都要跑去看,现在好节目送到家门口,这福气以前想都不敢想。真的感谢党的好政策。说实话,这些淮剧选段,我听着特别亲切,就像回到了过去的好时光。”八里村王大爷感慨道。一旁的年轻人也表示,通过这场演出,让他们这些年轻人也重新认识了传统戏曲的魅力,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是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因此,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乐民、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举措,涟水县依托“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这一平台,汇聚文艺精兵文艺精品多方力量,多元供给精准对接全龄需求,以接地气的服务、有创意的供给、有温度的表达,用“茉莉花开”好故事,敲开广大群众的 “幸福门”,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是省文化惠民优质品牌,为把“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优质节目“唱主角”,用艺术魅力抵人心。近年来,涟水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出与时代贴题、与群众贴心、与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贴紧的文艺作品。从题材上规划瞄准群众,将群众当作“剧中人”,让群众唱“主角”,从群众酸甜苦辣中找“点子”,从乡村振兴中抓“活鱼”,定期召开题材规划会,邀请领导、专家专业人士和各方代表,研讨论证题材,形成规划设计、题材储备、作品创作、打磨提升、宣传推介的压茬推进机制,平均每两年至三年创排一部大戏,每年创排3至5部小戏小品。同时,在表现对象上进一步聚焦群众,将群众当作“剧作者”,让群众当“顾问”,主创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驻村”采风,从群众喜怒哀乐中找“窍门”,演职人员到村落小院“驻家”体验,从群众柴米油盐中寻“土味”,把群众的生活图景变成艺术场景,以艺术舞台还原生活现场,充分表达群众的精神需求、审美追求、欣赏诉求。
“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的蓬勃发展无疑是中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生动体现,也是满足基层百姓优质文化需求的一次成功实践。为让戏台搭到村广场,让好戏唱在屋檐下,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涟水县淮剧团)负责人翟永军说:“这次,在盐城市东台和大丰进行‘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巡演8场,按照直达基层开展文艺惠民活动总体要求,我们深入了东台和大丰各乡镇幸福小广场、公园、文化礼堂等,以淮剧、歌舞、曲艺等多元形式,整个节目都是精心挑选了贴近乡村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节目,来打造‘家门口的艺术客厅’……”
因此,在演出中,涟水县淮剧团坚守初心为民,打造“多演常演”的公共服务机制,以“零距离”观演模式拉近艺术与群众的距离,深入东台镇潘舍村、头灶镇下舍村保尔现代农业示范园、三仓镇人民路口袋公园以及大丰大桥镇、草庙镇等10多个乡镇进行巡演,实行“以需定供、区域配送”“百姓点单、剧团配餐”。 针对资深戏迷、潜在戏迷及老年观众、青少年观众等不同受众群体,推出淮剧经典版、驻场版、巡演版、青春版和视听版。在演出形式上,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动环节,如近距离表演曲艺《变脸》,让观众亲身体验变脸艺术的魅力;引导观众打开手机手电筒跟着音乐节奏摇摆,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同时,还邀请当地乡镇群众文化团队参与演出,促进地方文化特色的交流与融合。这种接地气、聚人气的演出形式,获得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作者: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孙晓东、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