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涟水县坚持“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工作原则,高位统筹、高质推进、高效落实,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实地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共完成文物普查综合管理平台数据上传212条,其中三普数据197处,新发现线索13条,已审核93条信息。
政策支持助力文物保护,营造浓厚氛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开展以来,立即组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立县普查办,印发《涟水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涟水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在“醉美五岛湖”公众号发布《涟水县关于全面征集第四次文物普查文物线索的知识问答及其案例》,收藏点赞转发量达1900余条,征集新线索63条。利用村村通广播、微信群、QQ群、视频号等新媒体向群众宣传文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20余次,发放宣传单1000份,有效覆盖群众7万余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方位提升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依托“四普”行动,将普查工作宣传融入日常,开展文物普查专场演出10余场,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持续营造支持普查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实地调查赋能文物保护,严审普查数据。在实地调查中,按照国家、省“四普”工作安排部署及时间节点要求,严格按照普查技术路线及采集标准开展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力求全面摸清文物“家底”。根据地域因素及文物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科学精准制定了“以镇为基本单元、由远及近、逐镇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调查”的实地普查计划,在相关部门、镇(街)及村(居)和广大群众的全力配合支持下,对辖区内开展“拉网式”的逐一普查。进一步强化常态管护,落实文物保护单位公示制度,明确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做到人员职责明晰。利用“淮安文物”平台对全县32处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巡察800余次。对于采集的数据信息,采取“条目化”审核方式,先整理、校对后,再由县普查办成员逐级审核、提交、上传。
科技创新护航文物保护,提高普查效率。此次普查工作在运用传统调查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用无人机航拍、RTK测量定位、手持终端影像采集等,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形制特征、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现状等进行详细全面的采集、测量和系统数据录入。不仅大大提升普查数据的准确率,提高普查效率,大大缩短了普查的时间。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快速采集文物本体的三维数据,相比传统手工测量,效率大幅提高。
加强联动推动文物保护,部门协同发力。联合县公安、消防部门,进行文物安全大检查,对我县洪达楼、三里墩遗址、老窖池等各级可移动文物点进行全面检查,并加强同检察机关、水利局、交通局等部分文物权属单位日常沟通联络、信息共享,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开展文化遗产领域检察公益诉讼等工作,形成合力。另外,该县博物馆在公益免费开放的同时,让游客不仅能“看”,还能参与互动。以馆藏文物为基底,将多媒体互动设备穿插点缀在展览之中,让藏品“说话”,还将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等作为关键节点,持续开展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等系列主题社教活动100余场,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涟水文博故事。
(作者: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何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