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涟水县应急管理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心,以“把握好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为导向,以“立案、办案、审案三分离”“开门审案”“和谐执法能力提升”为抓手,打造专业、透明、和谐的监管执法体系。
一、立案、办案、审案三分离:确保案件办理规范有序
立案、办案、审案三分离制度是涟水县应急管理局为确保案件办理规范有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制度将案件办理流程中的立案、办案、审案三个环节相互独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分别把关、相互制约,实现了“立案不办案、办案不审案、审案不立案”的“程序正义”。
传统的一体化办案模式容易导致权力集中和人情监管、选择性执法的漏洞,影响案件办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立案、办案、审案三分离制度通过明确分工、相互制约的方式,有效避免了权力滥用和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同时,该制度还有助于提高案件办理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确保每一件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准确的处理。
三分离制度实施以来,涟水县应急管理局检查企业488家,立案348起,出具各类执法文书7416份,无1起行政败诉案件,多轮巡视中未发现明显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相关问题,案件办理的质量和公正性显著提升。
二、开门审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开门审案”是涟水县应急管理局为提高案件审理透明度而推行的一项创新举措。该举措通过邀请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案件审理过程,将案件审理置于多方监督之下,确保案件审理的合法、合情、合理。
以往的封闭式审案模式因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容易引发社会质疑和不满。应急管理行政执法作为一个受到多方关注、面广量大,且涉及到多方利益的执法领域,在阶段性的经济调整周期中,尤其容易受到质疑或产生矛盾。“开门审案”通过引入多方监督机制,将案件审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有效提升了案件审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助于促进执法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在化解矛盾的同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应急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开门审案”实施以来,涟水县应急管理局公开审理各类案件6起,直接参与人数超过200人,案件审理透明度显著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三、和谐执法能力提升:化解监管矛盾,打造高质效专业化执法队伍
和谐执法能力提升是涟水县应急管理局为化解基层应急管理监管矛盾和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能而采取的一项长期规划要求。一是加强统筹抓基础建设。执法大队核定人员编制为25人,目前已全部到编到岗。目前共成立了5个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和危化、工贸2个专业执法中队,分片负责17个镇街(园区)安全生产执法工作。配备了7辆执法电动车,并设置了专业化的询问室、物证室、装备室、档案室等活动室。二是优化完善抓机制建设。在执法工作中,不断总结执法经验,创新执法理念,实行上下联动、内部协调、部门联合的专案办理机制。对案件按照案件性质进行分流承办、扎口管理,对于投诉、举报、信访问题进行统一回复;成立书记员、稽查员、案件主办员、案件内审员“四员”行政执法稽查小组,强化协调配合,确保了案件侦办的高效有力;案件办理实行“案审分离”三级分离制度和行政执法案件分级审理制度,不断推进应急管理规范化执法机制建设。三是服务在前抓营商环境。行政执法的最终目的是规范而非处罚。涟水县应急管理局积极思考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激励企业自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探索推行行政执法“预公示、预培训、预执法、预处罚”与“企业主动预约式”执法并行的执法新模式。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教育、指导功能,做到执法检查公示在前、培训在前、服务在前、督促在前,避免“重罚轻治”“以罚代管”。探索将“企业主动预约式”执法情形纳入“首违不罚”清单内,变以往企业“被动应付检查”向“主动预约执法”转型。截至目前,涟水县应急管理局共发放《预执法通知书》46份,帮助企业整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隐患120余条。开展5批次“预约式”执法集中申请,共计收到申请21份。目前相关案件正在办理过程中,预计免予行政处罚40余万元。
(作者:涟水县应急管理局 邵念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