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涟水县图书馆坚持质量立馆、科技兴馆、管理强馆,开门办馆创成国家一级图书馆,获评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被市命名为社科普及基地和工人先锋号。
注重阵地网络化打造。涟水县委县政府把公共文化项目作为全县重大项目之一给予投入保障,投资1.5亿元建成图书馆新馆 ,包含多功能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播放室、24 小时图书室、视障人阅览室等功能区室 21 个,纸质图书总藏量达11万册,电子图书20余万册,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在镇(街)主要街区、主要商圈等闹市区,建设淮安书房、设置图书角,目前,全县拥有 16 家镇(街)分馆17 家淮安书房、4 个景区书屋372 个农家书屋、农家书院。形成以县图书馆为总馆为主体,镇(街)分馆为骨干,书房书屋为补充的阅读阵地网络,建立了全景阅读惠民“服务圈”,让群众收获了满满“小确幸”。
注重功能多样化再造。坚持资源共享、管理联动、活动联办,一体化推进总分馆服务功能建设,打造“1+1”“2+1”图书流转模式,实现市县、县镇村总分馆和农家书屋图书通借通还,大力实施“一馆一站、一房一心”赋能行动,对县图书馆、17个文化站、372 个文化服务中心、16个城市书房。进行小剧场、小书场小景观、小游憩等设施化、功能化改造提升。着力打造沉浸式、体验式阅读阵地。加强县图书馆对镇街分馆流动服务点的业务辅导,积极指导镇街分馆、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年均联办阅读推广活动 35场次。策应全市馆藏珍贵书目的编辑,整理汇总编辑现有《四库全书》李连庆图书馆、阿累读书室等馆藏书目,面向社会征集捐赠地方文史文献资料,充实馆藏珍贵书目和具有涟水文化特色的珍贵图书,加入淮安市图书馆联盟,加强对外业务合作与交流拓展功能“高大上”,丰富供给“好又多”。
注重智能数字化改造。围绕文献的编目、典藏、流通、检索等重点内容,全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安装使用“力博图书馆管理系统”,完成馆藏图书 114.72 万册的书目数字化编目。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播放室电子图书瀑布流、朗读亭等全部实现数字化。针对留守儿童、听障视障群体、困境群体、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设立无障碍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添置扩视器、智能阅读机、盲人专用电脑等智能化设备,开展“老骥识图”智能化培训,“书香有爱”特殊群体阅读推广项目获评省公共文化服务“十佳案例”。馆内特色活动、新书推介、展示展览、讲座培训等信息,通过馆域独立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第一时间对外发布,网站点击 10 万人次,公众号粉丝达 3万余人,集聚网红“打卡地”,提高场馆“出片率”。
注重服务特色化营造。县图书馆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为不同群体的读者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实行全年周二至周日全天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在每晚延时开放 2 小时。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志愿者信息档案,积极鼓励学生、非遗传承人、阅读“大使”等群体加入志愿者队伍,建立“学生点单、图书馆派单、志愿者送单、学生评单”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组织志愿者开展“送书到基层、读书分享会”等公益行活动 40 多场次,全民阅读进社区、进军营等“七进”活动80 余场次,惠及读者 10 余万人次。开馆以来,共招募志愿者 1000 多人,服务读者达 20 多万人次,实力圈粉“朋友圈”,收获点赞“满堂红”。
注重活动品牌化塑造。把“争第一、创唯一”的理念贯穿于图书馆工作始终,围绕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览、季季有讲座,打造“涟图讲座”“非遗进涟图”“亲子时光涟图故事绘”“国学课堂”“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等 10 多个馆内特色阅读品牌开展活动达 330 多场次,公共场馆服务人次 180 余万人次,进馆总人流量 120 万人次,图书流通量 37.9万册。开展“行走的图书馆”“阅读存折进校园”“红色教育研学”等馆外品牌活动 200 余场次,服务读者 30.42万人次。在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举办 DIY 制作、迎春乐猜谜少儿故事绘、诗情画意诵元宵、年俗电影放映等“我们的节日”活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阅读推广“传得开”、书香涟水“打得响”。
(作者: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孙晓东、潘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