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新闻
网站无障碍

富民凯歌向未来

2025-04-09 来源: 浏览次数: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鲜嫩可口的芦笋,伸腰拔节的麦苗,灿然怒放的油菜花……走进涟水阳春三月天,仿佛踏入一条美丽的时光隧道。眨眼间,一切都苏醒了,河水唱歌了、候鸟回归了、田野热闹了,辛勤的村民们绘制一幅“春耕春种图”:各式新鲜的蔬菜摘下来打包、装车,运往各大市场;无人机在农田上低空喷洒农药,智慧农业科技赋能,庄稼茁壮生长。涟水全县上下同心,奏响一曲催人奋进的富民之歌。

       眼下,正是芦笋上市时节。在红窑镇春竺芦笋产业园内,村民们忙着采摘新鲜的芦笋,他们工作认真、仔细、小心,尽量保持芦笋的“好品相”。“被誉为‘蔬菜之王’的芦笋,营养价值极高,深受南京、上海、北京、福州等大中城市市民的喜爱,今年芦笋市场价格较往年稳中有升。”涟水县瑞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标开心地说。

       随着红窑镇芦笋产业发展的壮大,如今,大棚内安装了控温控湿系统,屏幕上跳动着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实时数据。这些“智慧农业”基地通过技术手段,结合智能水肥一体系统,实施精准滴灌,亩产高品质芦笋3000斤左右,并成功地将芦笋上市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一举抢占了市场先机。生机勃勃的芦笋产业带动2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为29个村每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收超6万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打好发展主动仗,下好改革“先手棋”,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农业和智慧农业,一体推进兴业、强村、富民发展,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产业,全力拓宽村民增收之路。目前,我县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5.22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22.63万亩,其中新增南粳9308等优质稻米2万亩。

       2021年,总投资3.1亿元的涟水大米项目,以“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去年,企业生产优质大米1.5万吨,通过“线上”和“线下”交易,销售额9000多万元。在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涟水大米”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部分乡村先行致富。他们与13个村签订了种植合作协议,流转优质水稻种植基地2万余亩,仅此一项,帮助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100万元,增加农户就业岗位500个。

       穷则思变,变则通。南集镇皂角村原先是个贫穷村。2023年,该村实施改革方案,由村集体领办,村民自愿将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成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员。成立之初,由于村民心里没底,不敢入股,村干部就带头干,首次仅有48户村民入股。当年,集约化、高效化的种植模式不仅为股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带动更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合作社。现在合作社的股民有154户,分红也从当初的每亩526元到现在突破每亩千元大关。土地交给第三方托管,岁数大的股民平时就在家门口打工,年轻力壮的股民们可外出打工,有了多重收入保证,股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与皂角村一样,五港镇蔡工村当年也是穷得很“稳定”。年轻的村党总支书记王玮接手以后,组建“五级人大代表 助力强村富民”蔡工联盟,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通过构建“村集体领办公司+合作社+项目”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红薯、红椒、红高粱“三红”产业,150名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村集体经济超100万元。如今,该镇以蔡工村为核心,围绕富民强村目标,又成立了产业联盟,辐射周边6个村和社区,实行错位共赢、优势互补,抱团取暖,共同走上致富路。

       与此同时,我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活化”非遗民俗,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富民产业的“硬支撑”。红窑镇除了万亩芦笋产业品牌效应外,还有云锦、草鸡蛋、瓜蒌籽等特色产业的“加持”,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长足的发展。该镇夏楼村金鸡坨生态农庄,不仅是3A级旅游景区,还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其农耕文化很有特色,外地游客到这里总想体验一把住荷花民宿、吃绿色蔬菜、读坨里书院,同时还能烧一烧土灶台的柴火、逛一逛作坊一条街,晚上再看一看非遗项目——打铁花。如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已成为金鸡坨三大旅游亮点,年接待旅客20万人次以上,有力地拉动了乡村旅游消费升级。

 

       记者手记:实现农民增收,就是要依托乡村资源和特色产业,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多要素激发农民增收活力。我县正以“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实践,围绕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改革富民等路径,在持续提升农民工资收入、有效扩大财产性收入和大力拓展经营性收入等方面下功夫,让促农增收动力更强劲,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写下富民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