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7-15 来源:县委宣传部 字号:[大 中 小]
“梦见故乡月华明,登高凝望天际云。游子铭记养育恩,寸草难报春晖情。”这首诗的作者是江苏好人、涟水籍导弹专家——刘建同。他曾诚挚又深情地说:“家乡涟水淳朴敦厚的民风和勤奋苦读的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习、工作和为人处世,让我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圆了报国的梦想。家乡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永远忘不了家乡的养育之恩。”
要有感恩心,才有报国情。1936年,刘建同出生在涟水县红窑镇。2年后,刘建同父亲在抗日战场牺牲前留下家书,告诫子女要勤奋读书修身、正心齐家报国。刘建同一生以此为诺,将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国防事业,潜心从事导弹总体设计与研究工作50余年,先后参与国家第一代岸舰导弹、舰舰导弹、空舰导弹和潜舰导弹的研制工作,曾担任岸舰导弹火箭发动机主管设计师、潜舰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兼武器系统可靠性主任设计师,被授予导弹总体专业研究员,编写导弹武器系统的总体设计文件、专项研究论文、科学技术报告等文稿350多篇,共计5000余页。
地球的表面有三分之二以上被海水覆盖,由于海水的的隐蔽作用,现代海洋更成为军事上激烈争夺的重要场所。在空间侦察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水面潜艇已经无法秘密行动,潜舰导弹的蔽攻击能力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因而导弹就成了藏于深海的战略“重剑”,在国防安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西方大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竞相发展潜载反舰导弹,其中美国的“鱼叉”和法国的“飞鱼”型潜舰导弹,先后装备部队。
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刘建同临危受命、迎难而上,作为总体设计的主要技术人员之一,参与了我国第一代潜舰导弹武器系统的立项论证、预研攻关、总体方案设计、工程研制和设计定型等全部过程,同时负责导弹总体设计、导弹动力系统总体设计、导弹武器系统质量与可靠性等通用特性的总体设计,以及导弹与运载器的总体技术协调。
在陆海空潜诸多平台发射的各型反舰导弹中,潜舰导弹研制的技术难度最大,不仅要具备岸舰、舰舰、空舰导弹具备的发射飞行和制导技术,而且要攻克非常复杂的水下发射技术难关。刘建同自修专业知识,夜以继日科研攻关,投入数倍于常人的精力,最多时一人身兼六职,创新性地提出了水下发射可回收试验弹的方案设想,提前解决水下发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改善了试验弹水中点火诱发的恶劣环境,将弹器分离的冲击加速度的量级降低到弹上设备可以承受的水平,攻克了我国第一代潜舰导弹水下发射首要技术问题,成功研制出具隐蔽突击能力的海中“杀手锏”,实现了我国反舰导弹从海陆空平台上暴露发射发展到潜艇隐蔽发射的历史跨越,填补了我国潜舰导弹的空白,我国在潜舰导弹研制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漫言潜舰任务重,犹有精英报飞航。难关道道沥心血,一代辛苦不寻常。”在“和平使命-2005”的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中国潜舰导弹成为演习中最闪光的亮点,壮扬了军威和国威。与妻子分居两地长达十四年的刘建同坦言:“我也非常想念妻子和儿女,但国家更需要我。我们先后研制了几十枚试验弹,从陆地上到水下经过了20多次的靶场试验。其中有一年3次进场,长达半年时间出差在外,回来还要加班写分析报告、开总结会,以及忙下一批试验弹,这种日子虽然很艰苦,可我始终坚信,我们一定可以做到,如今我们也确实做到了!”
在潜舰导弹装备部队之后,刘建同又担任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三大舰队的使用培训与演习保驾的总体技术工作,完成简化程序的技术研究和验证试验,将导弹技术阵地准备时间由435分钟缩短到215分钟!年过花甲,相继被单位延聘六年、返聘六年、特聘顾问三年,作为挂职专家多年。应邀开展培训讲课近百次,出席相关科研院所技术咨询会议四百余次。在赴某研究所讲课时,即便因为胃出血住院抢救,仍在术后第三天,就躺在病床上为研究所相关人员解答保障技术问题。
一路走来,刘建同有着自己的“成长密码”。他潜心探索形成了一套成功的工作程式,在每项技术工作中,按照正本清源、广征博引、统计分析和循环迭代的程序,明确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反复研究解决途径和实施方案,完成多项专题研究,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26项荣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耄耋之年,刘建同回到家乡,捐资修路装灯,多次宣讲先辈事迹,与广大学子结成忘年交,并将自己独创的学习方法倾囊相授,为他们排解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也在潜移默化中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引导他们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