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涟水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 引 号 469652380/2015-00036 发布机构 涟水县水利局 公开日期 2014-08-21
文  号 分  类 发展规划
文  号 分  类 发展规划 时效说明
涟水县“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

第一章   

第一节 县域概况

涟水县位于徐淮平原东部,地处淮、沂、沭、泗下游,废黄河与北六塘河之间,西与淮阴区、沭阳县接壤,北与灌南县毗连,东北与响水、滨海县为邻,东南与阜宁县、楚州区隔河相望。地形受黄泛的影响,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低下。地面高程由16米(保滩)逐渐降到2.8(石湖松林荡)米,大部分地面高程在5-9米之间,地面比降为七千分之一左右,以地形分类,可分沿河滩地、平原坡地和圩区洼地。全县总面积16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4万亩。其中:沙土、花碱土占52%,壤土占15%,粘土占33%,有效灌溉面积达105.2万亩。行政区划分2个乡、17个镇、11个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新区,384个村,总人口约103.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1.6万人,农村实有劳动力50.76万个。

涟水属半湿润的暖温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总日照为241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5%),多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13天,降雨量一般都集中在夏、秋季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50.2毫米。

涟水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农业作物主要以粮食为主,水稻、三麦是涟水的主要商品粮品种,其它作物有玉米、山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油菜、苹果、蚕桑等。林木主要为杨木。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第二节 水利工程现状

建国以来,我县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解放初期,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参加了导沂整沭工程、调整南北六塘河水系,根治了历史的洪灾。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先后兴建涟东、涟西、涟中三大自流灌区,一九七0年又兴建了淮涟灌区,引来了洪泽湖自流水灌溉。在排无系统,灌无设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防洪、除涝、灌溉、降渍四大综合工程体系,形成以废黄河、北六塘河为屏障的防洪工程体系;以一帆河、唐响河、伏堆河、佃响河、西官河、古盐河、港河、盐河、南六塘河、公兴河、东张河、西张河、杰勋河、渠西河等干支河道及大、中、小沟及排涝站(包括排灌结合站)组成的排涝工程体系;以涟东、涟中、涟西、淮涟四大灌区、干、支、斗、农渠和电灌站组成的灌溉工程体系;以平田整地、田间一套沟为基础的降渍、治碱的田间工程体系等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全县现有干渠13条、干、支河17条、支渠116条、大沟110条、斗渠797条、中沟752条、农渠5916条、小沟6032条,建成各种配套建筑物22545座,其中:中沟以上级7136座,兴建机电排灌泵站612座,769台套,装机35981千瓦,建砼防渗渠道193公里。凭借这些工程设施,加上科学管理,科学调度,对我县抗御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节 水资源现状

一、水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

我县属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境内有废黄河、一帆河系统,盐河、北六塘河、南六塘河系统的主要河流过境,除东南缘的废黄河独流入海外,其余河流都汇入灌河出海,流向基本上由南向北,其中废黄河是一条地上悬河,其北堤在我县境内78公里长,无支流汇入,是我县县城的饮水之源,盐河纵贯本县腹部55.6公里,是我县的主要引、排水河道及水上运输要道。1957年,在我县境内建盐河朱码枢纽,相继开辟了涟东、涟中、涟西三大自流灌区,一般年景自流面积达30万亩左右,利用渠道水和回归水提灌约30万亩。北六塘河东岸在我县境内约22公里,目前,只有两个乡镇建有部分电站提水灌溉,用水量较少,南六塘河及其支流是西部地区的排水网络,我县境内的流域面积659.58平方公里,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于1978年先后建梯级闸两座,拦蓄地表水和回归水。一帆河系统是东部地区的排水网络,本县境内流域面积623.84平方公里,沿一帆河、唐响河两岸,我县建电灌站54座,灌溉面积达7.2万亩,综观我县水资源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我县年平均降雨量,据县气象局1961—1991年的降雨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降雨量950.2毫米,最多年份达1339.2毫米(1962年),最少年份仅563.9毫米(1978年),相差775.3毫米,绝对变率相差一倍以上。年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全年有67.1%雨量集中在6—9月份,其中6—8月份三个月占56.1%,最大的7月份高达26%3—5月份仅占18%9—11月份占14.9%

2、地表径流利用量低,由于我县属平原坡地,无水库塘坝,沟河本身可蓄水面积只有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不到3.3%,加之绝大部分没有蓄水建筑物,地表径流拦蓄条件极差,汛期大量地表径流排走,靠现有沟河本身蓄水,全年可拦蓄量1.32—1.65亿方,有效利用量只有拦蓄量的1/3,约为0.44—0.55亿方。

3、外水依赖性强。我县用水水源主要依靠洪泽湖的淮水,一般年景灌溉用水每年平均需要洪泽湖调度5—8亿方水,随着淮河流域中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逐年提高,使得淮河水资源日趋紧张,特别是干旱年份,淮水来量很难保证,将成为制约我县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

4、地下水利用量低。本县范围自第三系以来,发育了巨厚的松散含水岩组,贮存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据地下水资源估算,可开采的天然地下水资源为1.2亿方/年,可以作为井灌范围的面积176平方公里,可开采量约为3500万方/年。目前,全县共有246眼机井,年取水量约1300万方,其中农村现有机井224眼,年开采量1000万方,涟城镇现有机井22眼,年开采量300万方。

5、水资源污染不容忽视。由于我县过境水的比重较大,水资源主要来自洪泽湖的淮水。因此,洪泽湖水质构成了我县水质的本底,从水质评价分析来看,我县地表水大部分河流污染不算太严重,但靠近城区的已达到严重污染级,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化肥,农药用量的增多,水质污染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水资源平衡状况

水量平衡过程,是在本地区一定时段内,对某一代表年型的各部门供水量和需水量进行平衡关系的分析,本次农业灌溉用水选取的基准年为2001年,该年全年降雨量770.1毫米,据1961年至1991年降雨资料频率分析,属中等干旱年。该年水资源总量为14.17亿方,可利用量7.6亿方,按现状供水能力农业可供水量为6.5亿方,各种农作物全年灌溉用水量约7.0亿方,其中水稻5.2亿方,小麦0.8亿方,玉米与大豆各0.1亿方,叶菜类0.2亿方,瓜果类约0.2亿方,与现状年农业可供水量相比,尚缺0.5亿方,为保证全县农业用水安全,根据本地水资源配置和农作物灌溉管理等实际情况,在全县灌溉水量供需平衡工作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调整,一是区间供水调整,现状年(2001年)为中等干旱年,从全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各种作物灌溉用水汇总结果分析,灌溉用水缺口不大。但由于各分区的地形地貌,水资源条件不尽相同,局部缺水现象较为明显。如,涟西区缺近1.0亿方,涟中区缺水0.1亿方,而涟东和淮涟分区分别余水1.09亿方和0.3 亿方,为缓解农业灌溉用水供需矛盾,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条件和农业灌溉用水由县水利局统一调度的便利条件,进行区间供水余缺调整达0.52 亿方,其外还实行“引盐济张”和“盐水东调”的方案,即将盐河(朱码闸上游)水通过盐河边港口闸调度到东张河和西张河之间,解决涟西灌区供水不足的问题,同时将盐河(朱码闸下游)水通过一帆河调度到唐响河,解决东部的部分灌溉水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梯级节制工程,加大循环水资源(回归水)的拦蓄和利用力度。二是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减少输水损失。三是加强工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节土壤状况

根据涟水县土壤普查资料分析,我县土壤属潮土类,共分黄潮土、盐碱化潮土两个亚类,计分为飞沙土、沙土、两合土、淤土、碱化土、盐碱土六个土属。各种土壤的形态特征为。

1、飞沙土:飞沙土主要分布于我县废黄河滩地和黄泛缺口附近,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04飞沙土土粒粗,土质分散无结构,干燥时,风吹尘土飞扬,落雨时水土流失严重,养分含量低,漏水、漏肥。

2、沙土:我县沙土主要分布于冲积扇形地的中上部高坡地,属于黄泛时水流较快的条件下沉积的物质发育起来的土壤。占全县土壤面积的37.15沙土沙性大,透水性强,保水性差,土壤自然含水率低,不仅容易受旱,而且因土壤水分少,土壤温度变化大,春季土温升得快,晚秋土温降得也快,严冬和早春容易发生冻害。

3、两合土:两合土是指土壤中沙粒、粘粒含量比例适中,不沙不粘的壤性土壤,是黄泛时水流较慢的条件下沉积的物质发育起来的土壤。我县两合土主要分布于冲积扇形地的中部的沙土和淤土的过渡地区,占全县土壤面积的36.46两合土土壤结构性良好,土质疏松,容易耕作,整地质量较高,土壤持水性较强。

4、淤土:淤土又称粘土,是黄泛时静水条件下沉积的物质发育起来的土壤。多分布于冲积扇形地前缘洼地,在我县以佃湖荡洼地和高沟东部洼地为多,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5.99淤土质地粘重,粘结力强,胀缩性大,容易形成大垡,僵垡,通风漏水,不保潮,耕性差,适耕期短,湿时沾犁,干燥时坚硬,整地质量差。

5、碱化土:我县碱化土多数与盐碱土插花分布于沙土和两合土地区,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61碱化土土壤盐分不高,但碱性重,在干旱季节土表有白色盐霜,耕作层土壤质地为粉沙壤土,土粒分散,结构性差,土壤很容易板结,通气性不良,保肥性差,养分含量低,易旱易渍。

6、盐碱土:我县盐碱土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75盐碱土的沙性比较大,盐分重,养分含量低,保肥性较差。

 

第五节 存在问题

一、防洪保安工程存在险工隐患

在我县承担排洪任务的废黄河有险工段15处。盐河有险工段3处,南北六塘河有险工段13处,这些险工段因资金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彻底根治,仍存隐患。我县两大经济中心,涟城镇、高沟镇地处废黄河、六塘河沿岸,地势低洼,是我县历年防洪保安的重点,防洪圩堤标准低,排涝动力不足。

二、除涝标准还较低

低洼圩区的涝渍灾尤为严重。全县达到日雨150毫米以上的除涝面积只有75.4万亩,尚有53.2万亩农田低于日雨150毫米标准。干、支河道经多年运行,河道淤积严重,排涝标准已达不到原设计标准。另外,全县低洼圩区除涝降渍也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圩堤标准低,部分圩区不封闭,二是排涝泵站设备老化损坏严重,三是圩口闸老化损坏,无法运行,以至汛期存在漫圩串圩现象,受害较重。

三、灌溉水源保证率低

我县灌溉水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引用洪泽湖水源,另一是拦蓄回归水和地表径流。就目前实际运行情况看:1、洪泽湖供水范围大,跨市、跨县,供水量由上级统一控制,制约因素多,我县自我调节能力小,自流灌溉面积仅在25%左右且还在逐年减少。2、县内干、支河,大沟蓄水网络没有形成,回归水利用率低,河道之间无法相互调剂。3、大灌区运行时间长,个别灌区渠系配套不太合理,灌区内输配水建筑物不全,设备老化,效益衰减。4、现有提水泵站老化,利用率不高,装置效率低,且布局也不太合理,改造任务还很大。

四、配套建筑物远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全县已有小沟以上建筑物24924座,按现有耕地平均每万亩仅有174座,配套率仅有50%左右,有的建筑物因使用时间长,破损严重,完好率低,且结构老化,所有这些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五、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县建成深井254眼,日供水能力48.216万吨,受益企事业单位538所,受益学校165个,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70.88万人,至2005年有24.61万饮水不安全人口,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目前尚有6.84万饮水不安全人口。群众长期饮用污染严重的地表水、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水,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生产生活。

六、水利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发展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乡水利建设、管理、执法人员不足,整体素质下降,已经严重制约水利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县、乡水利部门已多年没有进入水利院校的毕业生,加之技术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现有人员已经难以维持超负荷的建设、管理、执法任务。

七、基层所站建设发展缓慢

作为水利服务体系中基层单位的灌区和乡镇水利站,在建设上一直存在很大困难,主要是缺少资金,部分所站基地不全,房屋不整,综合经营无法开展,对辖区内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能力下降,未形成有效的、独立的服务体系。

八、水资源管理工作需加强

主要体现在:乡、村基层水利执法管理队伍未完全建立,已建立的因报酬不明确,或明确后兑现不了严重影响执法工作的深入;科学用水、节约用水试验成果推广有一定的难度;水利法规的宣传、执法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水事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处罚。

 

第二章  “十一五”简要回顾

2006年以来,在省、市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工程建设

1、防洪工程建设

完成废黄河沿线肖渡护坡、谷嘴护坡、朱陈苗圃大桥护坡、六堡护坡维修加固工程,保证了河坡稳定、堆堤安全。城市防洪工程,完成涟城镇南门大桥两侧堤防护砌、涟东总干渠引河挡土墙,改善了城区防洪条件;完成涟城排涝一站、西门排涝站、小洋闸排涝站、城北排涝站维修改造工程,满足城区排涝需求。

2、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淮涟灌区四~六期、涟西灌区二~五期工程和涟东灌区一期工程建设,新建砼防渗渠道2068.27公里,新建、改造灌区支渠以上建筑物86座,疏浚灌区排灌河道873.25公里,完成工程投资11335万元。

3、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

根据《2007-2010年县乡河道清淤规划》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县疏浚县乡河道99条,长度624.6公里,土方1600万方,其中:县级河道14条、疏浚长度202.6公里,土方748.5万方;疏浚乡级河道85条,总长422.0公里,土方851.5万方;整治332个村、2077座(条)河塘、847.1万方。工程完成总投资4980万元。

4、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2006年以来,水利部门积极争取项目,通过“民办公助”、灌区末级渠系改造、专项治理和农资补贴项目,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11个乡镇办事处7.18万亩田间工程的治理,完成工程总投资3385万元。

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根据《涟水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2004年底,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24.61万人。为解决农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县连续实施完成2008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解决全县农村15.6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项目主要包括现有水厂改造、管网延伸及相应附属设施建设等,工程完成总投资7649万元。2010年项目,总投资4350万元,解决农村8.9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计划201012月底完成。

二、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

“十一五”期间,我县通过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地下水资源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水功能区管理方面,配合市水利局修改、完善并实施《淮安市水功能区划报告》;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县水利局成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水资源、河道、水政等部门共同协作,对饮用水源进行保护;地下水资源管理方面,实施地下水“五个一”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地下水资源论证和计划用水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围绕以节约促发展主题,加强组织、制度、载体建设,提高了全县水资源使用效率。

三、水旱灾害应急机制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县在巩固防洪工程系统、保持工程设施功能完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防汛指挥调度和防洪管理,完善社会化减灾体系,保证了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了防洪减灾服务能力和安全保障程度,几年来没有出现大的旱、涝、渍灾害。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制定了《涟水县废黄河涟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应急调度预案》,平时加强观测,防止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发生,十一五期间,废黄河上游虽有过轻微污染,但对我县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县“十一五”期间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基本按照“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完成,规划执行较好,工程建设与管理效益显著,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涟水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着力推进民生水利建设,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重要时期。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充分考虑涟水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科学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为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积极转变治水思路,努力建设现代水利。加强工程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发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为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基础保障和公共服务。

三、规划原则

1、立足县情,服务大局。把水利建设放到“治水兴县、治水富民”的大局中谋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提高水利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城乡水利共同发展,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

3、严格执法,加强管理。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平,切实维护和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4、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提升水利现代管理水平,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进步,强化依法行政、以法治水,提高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章  规划目标

一、防洪减灾

1、城市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遇超标准洪水有预案和措施;除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

2、农区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

二、水资源供给

1、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实现全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2、完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农业用水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措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大力实施节水改造,鼓励污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

4、建立供水监测、控制、调度系统。不断优化和完善特殊干旱期及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

三、高标准农田

1、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达到90%

2、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积水,控制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米以下。

3、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土地平整肥沃。

四、水生态保护

1、通过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和小流域治理工程,改善农村水环境,提升水质。

2、加强河道保护,禁止围河、占用水域,控制占用滩地。

3、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水清、崖绿、景美”的目标,改善人居环境。

五、水利发展保障

1、建立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协调水利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关系。

2、强化服务,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服务型水行政管理制度。

3、完善以财政为主的水利投资体制,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

4、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水利专业院校毕业生,注重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第五章  建设任务

第一节 工程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实施防洪保安、小流域治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六大工程项目。计划治理防洪河道险工段16处,疏浚整治骨干河道6108.67公里654万方,县乡河道60294.7公里583万方,整治村庄河塘886467万方,治理圩区2082平方公里,实施涟东、涟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6.4万亩,解决6.8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一、防洪保安工程

(一)城市防洪排涝工程

城市防洪工程以目前现状为基本,“长期规划,分期实施”,本期基本按照现有河线、堤线和建筑物工程进行规划布置:

1、河道整治

1)涟河(涟东总干渠):沿河进行河道清淤、岸线整治,堤坡绿化,长6.9公里,本期规划长度2公里,土方24万方。

2)漪河(涟中总干渠):沿河进行河道清淤、岸线整治,堤坡绿化,长7.6公里,本期规划长度3公里,土方42万方。

3)城北大沟整治:沿河进行河道清淤、岸线整治,堤坡绿化,规划长度5公里,土方15万方。

2、建筑物工程

1)拆建涟城排涝一站,原为120ZLB水泵,建于1971年,设计流量0.7立方米/秒,现规划设计排涝流量5.8立方米/秒。主要工程量有:土方0.2万方、石方686方、砼方288方。工程规划投资180万元。

2)移建涟城排涝二站,原为128WLB水泵,建于1974年,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计划移建至涟城镇二塘居委会涟东总干渠和盐阜路沟交汇处,设计排涝流量5.5立方米/秒。主要工程量有:土方0.6万方、石方1373方、砼方576方。工程规划投资360万元。

(二)防洪河道险工段治理

我县承担排洪任务的废黄河有险工段15处,盐河有险工段3处,南北六塘河有险工段13处,这些险工段因资金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彻底根治,仍存隐患。“十二五”期间,计划继续对废黄河、盐河、南北六塘河险工段进行治理,提高防洪堤防标准,消除隐患,以确保汛期安全,计划加固险工段16处(其中废黄河7处、盐河3处、南北六塘河6处),做浆砌块石护坡6200米,挡土墙2400米,工程规划总投资2050万元。

(三)朱码节制闸上游清淤

盐河朱码节制闸上游600河道因弯道,其右岸已经淤积严重,且造成左岸冲刷,影响汛期排涝,计划进行清淤疏浚,土方约10万方,工程规划总投资460万元。

(四)圩区治理

计划治理圩区20个,面积82平方公里,加固圩堤56公里,新建、改造排涝泵站1836台套885千瓦、圩区圩口闸16座,工程规划总投资860万元。

二、小流域治理工程

1、公兴河治理

公兴河,涉及灌南、涟水两县,该河系南六塘河上的一条支河,起自涟西一干渠,注入南六塘河。全长28.2公里,受水面积263平方公里,其中涟水境内22.8公里255.7平方公里,是涟西灌区排水骨干河道。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该河土质为粉质沙土和沙土。按五年一遇标准清淤疏浚,土方151万方,排灌站4300千瓦,圩口闸5座。工程规划总投资3000万元。

2、一帆河治理

一帆河疏浚整治,涉及灌南、涟水、响水三县,南起章化寺,北至灌河,长36.4公里,流域面积653平方公里,其中涟水境10.9公里,汇水面积479.8平方公里,为一帆河上中游地区,地势较陡,高程自9.0向北迅速下降至3.5,地面坡降约为1/20001/3000,中游地面较为平坦,两岸高程约4.5,流域东西部的地势很洼,最低地面高程仅为2.9为甸湖荡最洼部分。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其土质4.0以上为沙土和少量沙壤土,4.0以下为粘土和粘壤土。按五年一遇标准清淤疏浚河道36.4公里,土方218万方,加固河堤,并拆建沿线配套建筑物8座。工程规划总投资3000万元。

3、唐响河治理

唐响河疏浚整治,涉及灌南、涟水、响水三县,是专为佃湖荡洼地排涝开挖的低水河道。位于一帆河流域东部,起涟水唐集镇迄灌河。全长34.07公里,汇水面积208.9平方公里,我县境内长12.0公里,汇水面积194.8平方公里,是涟东灌区的骨干排水河道之一。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土质大部分为沙土。建议按五年一遇标准清淤疏浚河道12.0公里,土方204万方,加固河堤,并拆建沿线配套建筑物8座。工程规划总投资3000万元。

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按照国家对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我县已经实施淮涟灌区一~六期、涟西灌区一~五期工程和涟东灌区一期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县计划继续组织实涟东灌区和涟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以改善灌区灌溉、排涝条件,促进灌区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1、涟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涟东灌区始建于1958年,位于江苏省涟水县东部,一帆河以东,废黄河以东以北。灌区总面积527.8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49.4万亩,总人口3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54万人。灌溉水源为洪泽湖水源和挡蓄回归水及利用部分地下水。灌区自兴建以来,经过多年建设,现有总干渠1条,干渠7条,支渠24条,斗渠268条,农渠1356条;排水骨干河道9条,大沟17条,中沟260条,小沟1400条;小沟级以上建筑物6325座。

经上级批复,2009年我县组织实施完成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一期项目,新建砼防渗渠道27.6公里,整治渠道11.5公里,新建、改造灌区建筑物12座,其中干、支涵闸10座,泵站工程1座,干渠桥1座,疏浚灌区排涝河道445.2公里。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

“十二五”期间,计划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继续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计划新建砼防渗渠道621.4公里,新建、改造灌区建筑物30座,其中干、支涵闸22座,泵站工程3座,其它工程5座,疏浚灌区排涝河道441.8公里。工程规划投资6000万元。

2、涟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涟中灌区建于1958年,控制面积272.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1.1万亩,现实灌面积18.3万亩。灌区现有总人口14.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1万人,灌区内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三麦等粮食为主。灌区水源主要通过盐河引用洪泽湖水,并辅以拦蓄利用回归水进行灌溉。灌区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防洪、除涝、灌溉体系,现有干渠1条,支渠6条,斗渠92条,农渠1196公里,大沟8条,中沟95条,小沟1018条。配套小沟以上各类建筑物3008座。

灌区自建成以后,建筑物工程经多年运行,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工程配套率低,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且水资源利用率低。为改善灌区灌排条件,提高灌区农业生产水平,“十二五”期间计划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计划新建、改造灌区骨干建筑物工程162座,新建砼防渗支渠643.15公里,防渗直斗13.22公里。工程规划总投资6000万元。

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

20058月,我县编制完成《2007-2010年县乡河道清淤规划》,计划疏浚县级河道14条、乡级河道85条。20069月,我县编制完成《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十一五”规划》,计划疏浚整治村庄河塘整治2077座(条),土方847.10万方。经过全县干群的共同努力,目前各项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根据省市安排,“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按照规划要求和我县实际,2011-2012年,全县规划疏浚县乡河道60条,长度294.7公里,土方583.3万方,其中:县级河道3条、疏浚长度70.5公里,土方262.3万方;疏浚乡级河道57条,总长224.2公里,土方321万方;更新改造建筑物65座。

规划整治148个村、886座(条)河塘、466.7万方,其中:河道103条、长71.8公里、土方66.04万方,水塘783个、6975.9亩、400.7万方。工程规划总投资4980万元,其中土方工程投资4450万元,建筑物工程投资530万元。

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本完成县域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为全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农田水利工程在经过多年运行后,沟、渠淤积,输排水能力不足,配套建筑物老化损坏,工程效益难以正常发挥,已经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二五”期间,计划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治理项目片6个,项目区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涉及陈师、小李集、义兴、石湖、东胡集、方渡等乡镇办事处。工程计划总投资7680万元。

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根据《涟水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2004年底,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24.61万人。为解决农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县连续实施完成2008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解决全县农村15.6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项目主要包括现有水厂改造、管网延伸及相应附属设施建设等,工程完成总投资7649万元。2010年项目,计划总投资4350万元,解决农村8.9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将于12月底前完成。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8]2880号)精神,我县组织人员,认真进行调查复核,编制完成《涟水县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人口调查评估报告》,经评估,目前全县尚有饮水不安全人口6.84万人。为彻底解决全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我县计划在2010-2013年期间,积极争取资金,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6.8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规划投资3340万元。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

一、水环境治理

1、水功能区管理:我县有南六塘河农业用水区、盐河农业工业用水区、一帆河农业用水区三个水功能区。按照地表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水质保护目标和水域纳污能力,大力治理污染,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

2、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城乡饮用水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严格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并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板和明显警示标志,明确保护范围和要求,按照相关规定拆除或搬迁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已建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设施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

3、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理:建立健全《涟水县废黄河涟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应急调度预案》,完善应急反应体系信息监督报送和快速反应机制,成立应急保障机构,建立技术物资和人员保护系统,落实重大事件的管理报告处理制度,形成有效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4、地下水资源管理:对全县所有深井严格按照地下水“四个一”要求逐一落实到位。严格凿井审批,坚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合理布局井位,避免过量开采和集中供水造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水资源供给

1、加强供水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城市供水工程,全面推进乡镇供水工程。地表水供给年需求量约5.1亿立方,地下水供给年需求量约1600万吨,才能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供水需要。

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争创2-3家省市级节水型企业,创建节水改水示范项目4-5家,节水 型社区4个,节水型灌区2个。“十二五”期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

三、水环境保护

1、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水平:对废黄河水功能区,结合实际定期开展集中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确保功能区水质达到Ⅲ类。

2、地下水超采率:对涟城、高沟两镇实行打一封一或打一封二,控制开采总量,实行计划用水,超采率力争不超过5%

 

第三节 水利工程管理

1、加强规划管理

根据《江苏省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我县逐步推行规划同意书制度,确保工程建设按照规划实施,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

2、加强工程管理

重点是强化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全县范围内进一步完善“河长制”管理,保证河道、河塘的标准、质量,保持和改善农村的环境面貌。

3、加强应急管理

在修订完善各类水利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应急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设施建设,以提高水利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六章  建设投资

“十二五”期间,全县水利工程建设估算投资42460万元,其中防洪保安工程4710万元,小流域治理工程9000万元,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4980万元,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1200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田间工程768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340万元,水利工程管理与水资源保护750万元。

工程资金主要来自县级以上财政投入,其中申请中央补助12738万元,申请省财政补助16984万元,市、县财政配套6369万元,受益群众以“一事一议”方式筹资筹劳6369万元。

第七章  效益预测

根据项目预测,“十二五”期间,工程按照规划实施完成,可以新增灌溉面积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排涝面积60平方公里,改善排涝面积160平方公里,解决6.8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效益较为显著。

农田水利工程全面实施后,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和经济,其社会效益也较为显著。项目实施后,有助于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潜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项目实施后,淤积的沟河得到清理,改善了水环境,无水成有水,死水变活水。同时,实行节水灌溉,可以减少化肥、农药流失量,有利于保护水质,减轻污染;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保持水土,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有效地改善了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

第八章  保障措施

水利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强度高、时间紧迫,要确保这一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并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建设和管理体制。

一、组织领导措施

全县上下必须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大领导力度,做到“统一领导,统—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为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将会成立相应组织,协调财政、水利、开发、国土、农工等部门,积极开展工程建设与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全部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施工管理合同化,工程择优选择级别高、信誉好的施工单位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资金投入措施

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资金较多,一是要努力向上争取更多的投资,整合各个部门的项目资金。二是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将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方财政支持“三农”投资计划,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和运行中的用地、用电、税费等实行优惠政策。三是推进农村水利建设机制创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经营”的原则,推进小型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民办公助”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建设。

三、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工程质量控制主要由各施工单位负责,建设部门委托监理单位按照项目划分对施工现场检查、监督,并定期向业主汇报。建设(监理)单位也应建立质量检查体系,对工程进行复检。有关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四、完善建后管理体制

建后管理是水利项目完成后能否长期发挥效益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和效益,坚持“一建就管、边建边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水利项目管理网络,健全管理组织,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