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涟水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 引 号 469652380/2015-00035 发布机构 涟水县水利局 公开日期 2015-08-21
文  号 分  类
文  号 分  类 时效说明
涟水县“十一五”水利建设规划

涟水县“十一五”水利建设规划

 

一、水利建设现状

(一)概况

涟水县位于徐淮平原东部,地处淮河下游,废黄河与六塘河之间,地形受黄泛的影响,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低下。地面高程由16米(保滩)逐渐降到2.8(石湖松林荡)米,大部分地面高程在5-9米之间,地面比降为七千分之一左右,以地形分类,可分沿河滩地、平原坡地和圩区洼地。全县总面积16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4万亩。其中:沙土、花碱土占52%,壤土占15%,粘土占33%,有效灌溉面积达105.2万亩。行政区划分2个乡、17个镇、11个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新区,384个村,总人口约103.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1.6万人,农村实有劳动力50.76万个。

涟水属半湿润的暖温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总日照为241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5%),多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13天,降雨量一般都集中在夏、秋季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50.2毫米。

涟水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农业作物主要以粮食为主,水稻、三麦是涟水的主要商品粮品种,其它作物有玉米、山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油菜、苹果、蚕桑等。林木主要为杨木。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二)工程现状

建国以来,我县水利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兴水利、除水患、治碱灭荒,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累计完成土方9.37亿方,投资约2.04亿元。在排无系统,灌无设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防洪、除涝、灌溉、降渍四大综合工程体系。解放初期,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参加了导沂整沭工程、调整南北六塘河水系,根治了历史的洪灾。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先后兴建涟东、涟西、涟中三大自流灌区,一九七0年又兴建了淮涟灌区,引来了洪泽湖自流水灌溉。并相继疏浚一帆河、唐响河、新老张河、公兴河、杰勋河、西官河、伏堆河等骨干排涝河道,大大提高了排涝标准,理顺了排灌水系。全县现有干渠13条、干、支河17条、支渠116条、大沟110条、斗渠797条、中沟752条、农渠5916条、小沟6032条,建成各种配套建筑物22545座,其中:中沟以上级7136座,兴建机电排灌泵站612座,769台套,装机35981千瓦,建砼防渗渠道193公里。凭借这些工程设施,加上科学管理,科学调度,对我县抗御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起了很大作用。

(三)水资源状况

我县可利用水资源主要有本地径流、地下水、过境水。用水主要是农业用水,其次是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及其它用水。根据«江苏省涟水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平水年,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78286.32万方,其中当地径流53378.44万方,地下水量41497.34万方,过境水量183400.54万方;可利用量69786.67万方,需水量65049.31万方,余水4737.36万方。中等干旱年,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41715.07万方,其中当地径流8449.79万方,地下水量34700.7万方,过境水量98564.58万方;可利用量54414.69万方,需水量76908.88万方,缺水22494.19万方。特殊干旱年,全县水资源总量为51386.18万方,其中当地径流273.8万方,地下水量24226.48万方,过境水量27159.7万方;可利用量24945.19万方,需水量85891.14万方,缺水60945.95万方。

(四)水土保持状况

涟水地形深受黄泛影响,高程2.0米以上为黄泛冲积物覆盖。全县沙、壤土面积占总面积的67%,这些土壤,质地疏松,具有随水流移的特性,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导致沟、渠淤积,排、灌不畅,土肥流失,土地贫脊。因此,加强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是多年水利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其治理方法主要有:工程措施­—按流域完善以干、支河为骨干,大、中、小、毛、腰、墒沟相配套的排涝工程体系,骨干河道实行梯级控制,兴建沟头防护、粘土护坡、渠道衬砌工程;生物措施—营造农田林网,在沟、河、渠的堆堤坡上植草护坡;耕作措施—实行间种套作、免耕少耕,以减少土壤裸露而遭受雨水侵蚀;管理措施—建立管理队伍,制定管理办法,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经过多年的治理,水土流失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据统计,至2005年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1.1平方公里。

二、存在问题

我县水利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县国民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县水利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除涝标准还较低:低洼圩区的涝渍灾尤为严重。全县达到日雨150毫米以上的除涝面积只有73万亩,尚有56.4万亩农田低于日雨150毫米标准。十条干河(废黄河、盐河、一帆河、唐响河、南北六塘河、新老张河、公兴河、杰勋河),经多年运行,河道淤积严重,排涝标准已达不到原设计的五年一遇标准,七条支河(渠西河、古盐河、伏堆河、西官河、佃响河、伏河、小洋河),工程排涝标准都在三年一遇左右,其中佃响河目前已基本失去排涝能力。再者三河三闸(一帆河、唐响河、佃响河)出水口因受海水顶托,淤积严重,大大降低了三河的排、引水能力,制约着我县盐河以东十几个乡(镇)农业生产的发展。总的讲,干支河排涝标准偏低,低洼圩区排灌泵站需要更新改造。

(二)灌溉水源保证率低:我县灌溉水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引用洪泽湖水源,另一是拦蓄回归水和地表径流。就目前实际运行情况看:①洪泽湖供水范围大,跨市、跨县,供水量由上级统一控制,制约因素多,我县自我调节能力小,自流灌溉面积仅在25%左右且还在逐年减少。②县内干、支河,大沟蓄水网络没有形成,回归水利用率低,河道之间无法相互调剂。③大灌区运行时间长,个别灌区渠系配套不太合理,灌区内输配水建筑物不全,设备老化,效益衰减。④现有提水泵站利用率低,效率不高,且布局也不太合理。

(三)防洪保安工程存在险工隐患:在我县承担排洪任务的废黄河有险工段15处。盐河有险工段3处,南北六塘河有险工段13处,这些险工段因资金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彻底根治,仍存隐患。我县两大经济中心,涟城镇、高沟镇地处废黄河、六塘河沿岸,地势低洼,是我县历年防洪保安的重点,防洪圩堤标准低,排涝动力不足。

(四)配套建筑物远不能满足需要,发展速度也缓慢,且分布极不平衡。目前全县已有小沟以上建筑物22545座,按现有耕地平均每万亩仅有174座,配套率仅有49%,有的建筑物因使用时间长,破损严重,完好率低,且结构老化,所有这些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五)泵站改造任务大:全县目前已建20千瓦以上固定泵站612座,35981千瓦,其中:灌溉站548座,30018千瓦;排涝站24座,2132千瓦;排灌结合站403831千瓦。这些泵站,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及八十年初兴建的泵站,大都存在着设备老化,装置效率低(一般在20-30%左右),呈灌排面积缩小、效益衰减的趋势。并有98座泵站因机械或电器设备老化损坏而完全不能使用,要使停用泵站复活和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其改造任务还很大。

(六)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艰巨:目前全县还有中低产田49.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8%。这些中低产田大多分布在我县边缘地区的贫困乡村和水源比较缺乏的地区,这些地方水利基础差,工程不配套,要加快贫困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已迫在眉睫。

(七)工程管理及水利执法体系仍未健全:主要问题是,①乡、村基层水利执法管理队伍未完全建立,已建立的因报酬不明确,或明确后兑现不了严重影响执法工作的深入;②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较差,技术培训开展不正常;③资金短缺,水费收缴十分困难,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资金很少,工程难以得到正常的维修保养;④科学用水、节约用水试验成果推广有一定的难度;⑤水利法规的宣传、执法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水事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处罚。

三、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实现“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坚持以区域水利规划为依据,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做到防洪与排涝、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治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二)总体思路

1、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进度,争取在“十一五”完成淮涟、涟东、涟西三大灌区建设任务,并启动涟中灌区建设;

2、利用省政府加大河道清淤投入的机遇,完成我县2007-2010年县乡河道清淤工程建设;

3、做好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争取上级投资,解决我县圩区涝渍灾害问题;

5、防洪保安工程,加固主要河道废黄河、唐响河堤防,并疏浚唐响河;

6、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

(三)基本原则 

1、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根据水资源的条件,规划要满足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当前和长远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国土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

3、坚持适应、利用、改造相结合的治水原则,抓紧挖潜配套,更新改造,全面提高区域防洪保安减灾的能力。

4、坚持防洪保安为主,洪涝旱渍兼治,坚持沟、渠、路、林、田综合治理,桥、涵、闸、站全面配套的原则。

(四)总体目标

完成土方2620万立方,新建砼防渗渠道104.97公里,配套支渠以上建筑物539座,加固废黄河险工段10处,新建砌石护坡5300,建成节水示范片3.86万亩,整治村庄河塘2018个,新建农村自来水厂28座,改造、扩建自来水厂82座,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29.9万人

(五)建设内容

1、“十一五”新开工项目

1)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按照“十五”期间国家对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我县已经实施淮涟灌区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和涟西灌区一期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县计划继续组织实施淮涟灌区、涟西灌区和涟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以改善灌区灌溉、排涝条件,促进灌区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淮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涟水县淮涟灌区地处洪泽湖下游,位于江苏省涟水县西部。灌区总面积396.64平方千米,现有可耕地面积38.56万亩,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4.42万亩,农业作物主要有水稻、三麦、玉米、山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油菜、蚕桑等。

淮涟灌区始建于1970年,自灌区建成以来,经过多年的治理建设,灌排渠系已基本形成,并发挥工程效益,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灌区水情、工情、农情的不断变化,原灌排工程缺乏更新改造维修,工程老化损坏,建筑物设计标准偏低,有效灌溉面积逐年衰变,灌溉矛盾日益加大,灌区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针对上述问题,“十一五”期间,计划淮涟灌区一、二、三期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淮涟灌区四期工程建设,计划新建砼防渗渠道28.6公里,配套支渠以上建筑物32座,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

    涟西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涟西灌区地处洪泽湖下游,位于江苏省涟水县中部,始建于1958年。涉及涟水、灌南两县的12个乡镇、办事处,灌区总面积489平方千米,现有可耕地面积40.91万亩。灌区水源主要引用洪泽湖水和拦蓄回归水,设计引水总流量85.02立方米/秒,现有干渠2条,支渠31条,斗渠149条,农渠1472条。小沟级以上配套建筑物6438座。

涟西灌区自建立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治理建设,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物设计标准已不能满足现行生产需要;渠道标准低,建筑物配套较差;灌区支渠首以上建筑物配套不全,建筑物老化失修,损坏严重,不能正常运作,发挥不了设计效益;灌区内骨干排涝河道标准低,排水不畅。针对上述问题,“十一五”期间,计划在涟西灌区一、二期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涟西灌区工程建设,计划新建防渗渠道19公里,配套支渠以上建筑物82,建节水示范片0.86万亩,计划总投资2610万元。

    涟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涟东灌区始建于1958年,位于江苏省涟水县东部,一帆河以东,废黄河以东以北。灌区总面积527.8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49.4万亩,总人口3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54万人。灌溉水源为洪泽湖水源和挡蓄回归水及利用部分地下水。灌区自兴建以来,经过多年建设,现有总干渠1条,干渠7条,支渠24条,斗渠268条,农渠1356条;排水骨干河道9条,大沟17条,中沟260条,小沟1400条;小沟级以上建筑物6325座。 

涟东灌区经过多年运行,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总干现有断面过大,充水时间长,输水时间长,水位难以抬高;二是现有渠系布置不合理,使部分可以进行引水灌溉的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三是水利设施配套不全,设计标准偏低,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四是水资源利用率低,灌区内渠系基本全为土渠,灌溉输水损失严重,而丰富的回归水和地表径流得不到有效利用;五是除涝标准低,骨干排涝沟河一帆河、唐响河、佃响河因淤积严重,现状排涝标准不足三年一遇。针对上述问题,“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砼防渗渠道11公里,更新改造支渠以上建筑物88座,计划总投资4510万元。

2)县乡河道清淤工程

2003年开始,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涟水实际,我县积极组织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工程。至2005年共疏浚县乡河道25条,河道长度175公里,完成土方475万方,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2012.4万元。河道疏浚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省政府计划从2007年开始,实施县乡河道第二轮建设,根据全县河道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县计划疏浚县级河道14228.6公里,乡级河道85422公里,计划完成土方1600万立方,工程总投资9047.7万元。

3)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

为了搞好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达到“清洁河塘、清洁村庄”,切实改善农村村庄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委、省政府计划通过5年的时间开展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建设,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县计划对全县332个村的2077个村庄河塘进行整治,计划土方847.1万方,计划投入3988.6万元。

4)低洼圩区治理工程

根据市统一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将组织涟水县低洼圩区治理工程建设,对全县低洼圩区进行综合治理,使全县绝大部分圩区确保历史最高水位不出险,日雨150200毫米农田不受涝,圩内中心河水质与圩外骨干河道水质基本一致,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计划治理圩区82个,面积302平方公里,加固圩堤233.9公里,配套建筑物145座,疏浚圩内河道470公里,工程计划总投资4850万元。

5)唐响河除险疏浚工程

唐响河是涟水县东部主要排水河道之一,全长34.07公里,其中涟水境内长12公里。自1972年疏浚后,经过30多年的运行,现河床已淤积严重,河道排涝能力衰减,导致涝水难以及时排出,加之河道沿线堆堤单薄低矮,局部堤段在排涝行洪时产生倒灌,给流域内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尤其是佃湖荡地区,因地面高程仅为2.78-3.50米左右,几乎年年受到不同程度的雨涝灾害。同时,唐响河沿线生产桥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的牛车桥,老化损坏严重,难以正常运行,且桥面狭窄,设计荷载等级低,多次发生车毁人亡事故,已无法适应现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计划请求省政府协调,组织涟水、灌南、响水三县共同实施唐响河除险疏浚工程,计划清淤疏浚河道全长34.07 公里,土方340万方,拆建、改造唐响河沿线桥梁15座,其中公路桥3座。工程计划总投资4230万元。

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事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是农村水利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任务。我县卫生部门对全县农村饮水状况的调查表明,全县农村没水吃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改善,在供水水量、供水保证率和方便程度等方面均符合国家水利部、卫生部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安全等级要求。但是因为农村饮水工程投入不足、无净化设施等原因,部分地区的饮水水质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苦咸水、污染水等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水质低于《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农村自来水厂28座,改造、扩建自来水厂82座,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29.9万人。工程计划总投资4260万元。

2、重大储备项目

1)涟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涟中灌区建于1958年,控制面积272.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1.1万亩,现实灌面积18.3万亩。灌区现有总人口14.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1万人,灌区内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三麦等粮食为主。灌区水源主要通过盐河引用洪泽湖水,并辅以拦蓄利用回归水进行灌溉。灌区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防洪、除涝、灌溉体系,现有干渠1条,支渠6条,斗渠92条,农渠1196公里,大沟8条,中沟95条,小沟1018条。配套小沟以上各类建筑物3008座。

灌区自建成以后,建筑物工程经多年运行,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工程配套率低,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且水资源利用率低。一是回归水拦蓄程度差,大、中沟头无拦蓄设施。二是灌区现有各级输水渠道都为土渠,渗漏严重,输水损失大,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5,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三是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偏高,农户的节水意识不强,大水漫灌,上、下游串灌的现象比较严重,灌溉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为改善灌区灌排条件,提高灌区农业生产水平,“十一五”期间计划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计划新建、改造灌区骨干建筑物工程322座,新建砼防渗支渠1063.15公里,防渗直斗13.22公里,建设田间节水示范片3万亩。工程计划总投资12610万元。

2)废黄河防洪除险工程

涟水县境内废黄河是一条形区域,经保滩、涟城、徐集、南集、黄营、唐集、石湖七个乡镇,全长78km,面积8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8万亩,其中旱地4.6万亩,水田面积0.68万亩,共有人口4.86万人。由西南向东北形成“S”走向,蜿蜒曲折,宽窄不一,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淮阴区交界处保滩涟淮村附近滩地高程在15.8米左右,石湖附近滩地高程在10.2米左右。

废黄河河道弯曲,土质疏松,易冲、易刷、易淤,目前河道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河床有摆动性。二是险工没有完全稳定。三是水土保持较差。因此为提高废黄河堤防标准,保障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沿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提高河道防洪能力,迫切需要对其沿线险工段进行加固。

“十一五”期间计划加固保滩肖渡、涟城镇石人庙、涟城镇二塘、涟城镇顺安集、徐集乡新庄、南集朱陈苗圃、朱码、陈码、黄营乡七堡、南集二、三堡等到10处险工段,做干砌块石护坡长度5300米。共需做干砌块石40923立方米,浆砌块石7453立方米,砂浆粉面11611平方米,抛石固基15900立方米,土工布织物垫层12753平方米,土方126600立方米,计划总投资1530万元。

四、工程效益

1、经济效益

工程全部完成后,可以新增加(恢复)灌溉面积12.5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2.4万亩;新增加(恢复)排涝面积11.6万亩,改善排涝面积49.5万亩;新增加粮食生产能力2990万公斤;可改善29.9万人生活饮水问题。

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有助于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潜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和提高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村面貌的改变和农村环境的治理,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和稳定农村奠定了基础。

3、环境效益

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改造工程与农田林网建设相结合,与供水、供电、道路建设相结合,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灌区农民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变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县乡河道清淤工程实施后,淤积的沟河得到清理,改善了水环境,无水成有水,死水变活水。实行节水灌溉,可以减少化肥、农药流失量,有利于保护水质,减轻污染;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保持水土,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