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涟水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 引 号 014327450/2023-00016 发布机构 教育体育局 公开日期 2022-10-08
文  号 涟教体发〔2022〕51号 分  类 义务教育
文  号 涟教体发〔2022〕51号 分  类 义务教育 时效说明
关于印发《涟水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中小学、县直各教育单位、机关各科室: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苏发〔2021〕4号)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涟水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意见》并予以印发,希认真贯彻落实。

 

涟水县教育体育局

2022年10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涟水县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苏发〔2021〕4号)、《淮安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淮发〔2022〕19号)精神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省、市教育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劳动精神并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学校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以淮安市劳动教育“1+N”为总体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具有涟水特色和城乡特点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新方法,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时代性,健全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必备的劳动能力、增强积极的劳动精神,传承本土文化,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劳动教育协同落实机制

1.强化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根据全市统筹安排,县教体局对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指导意见,切实落实“1+2+N”的总体目标,即要求各校把淮扬菜的制作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另根据学段以及自身特点和条件,选择2项技能作为学生的必备培养目标,再自行从N项中选择适合学校和本校学生特点的劳动技能进行培养。县教体局将定期组织各项竞赛活动,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稳步实施。

2.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等渠道,引导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引导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洗衣、扫地、烹饪、手工、整理等)。鼓励孩子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参与劳动,确保每周家庭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依托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家长学校等,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家长掌握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收获快乐。

3.落实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部门和人员,统筹优化课程设置,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积极整合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教育内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渗透、课外校内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好劳动日、劳动周、劳动月等主题活动,强化现有的校内日常卫生值日、定期大扫除等制度,根据《涟水县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的内容,结合“双减”工作要求,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组织班队会、劳模报告会、志愿服务等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和劳动成果展示。开展校园生产劳动,有条件的学校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项目,形成“一校一特色”。

(二)分段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

1.小学。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低年级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开展简单手工制作,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中高年级要围绕劳动习惯的养成,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参与家居清洁、校园保洁、社区环保、手工制作、生态种植、营养搭配等劳动,学会和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

2.中学。初中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中不少于6个必修学分。初中阶段要围绕职业启蒙,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家政学习、社区服务、职业体验、适当的校内外生产劳动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勤劳俭朴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普通高中要围绕职业体验,以日常生活劳动、大型赛事服务、真实生产劳动体验、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3.职业学校。职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围绕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服务劳动、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运用专业技能、依托实习实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发挥劳模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信念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观。

(三)统筹配置劳动教育资源

1.丰富校内资源。各学校要进一步挖掘校内日常学习、生活等场所的劳动教育价值,充分利用劳技室、实验室、课程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条件,丰富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各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学生的校园活动,设置学生可以胜任的校内劳动项目和岗位。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同时依托实习实训场所建立职业体验中心,积极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

2.拓展社会资源。各学校要结合本地文化传承、文旅特色、现代工农业、美丽乡村、文明实践等方面落实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不少于1个(8月份要落实挂牌),充分利用好校外综合实践实训基地、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场所、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等有形载体,搭建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平台,形成一批学工、学农和服务性劳动实践基地。各学校应积极与周边现代工农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体会到现代社会劳动概念的变革,加深学生对新时代劳动者的理解。

3.共建共享资源。县教体局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再建立5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示范基地,遴选40个左右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各校依据自身特点,结合劳动教育实践,积极组织研发劳动课程,并努力优化,形成具有涟水特色,学校特色的优质劳动课程。

(四)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配齐配足劳动教育教师。着力建立满足需求、“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鼓励聘请本地相关行业专技人士、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以及有专长的学生家长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可设置荣誉教师岗、实践导师岗等,多渠道配备兼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动员少先队、共青团以及学生社团等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2.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各学校要结合校本特点制定不同学段劳动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切实强化每一位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责任,增强意识、明确任务,与所教课程融合实施。今后将把劳动教育纳入县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内容,探索建立德育、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教师与劳动教育教师融合培养培训新机制。

3.建立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将劳动教育履职情况纳入教师职务评聘和教育教学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专(兼)任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完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充分保障其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相应的权利待遇。

(五)认真开展督导评价

各学校要落实课程、落实活动,有计划、有实效开展好劳动教育,加强过程管理和督查,抓细做实每一项工作,坚决杜绝“思想轻视”、“内容虚假” 、“行动敷衍”等情况发生。同时要将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省市已明确今后将把劳动教育纳入政府教育督导体系,把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规范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查和指导。县教育体育局亦将其纳入全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考评内容。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 成立县级劳动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汤胜国

副组长:徐  岩 徐颖超 刘卫林 朱金峰

成员:殷作模 张 锐 王保华 张 剑 吉 兵

2. 建立校级劳动教育责任体系

各学校须充分认识开展好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把劳动教育摆上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小学一般由负责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学校德育处具体分抓,职业学校由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每学年研究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每学期制定劳动教育工作计划(学校、年级、班级要有明晰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行事历)。各学校按学期、学年分别形成工作专项报告上报县教育体育局。

(二)健全投入机制

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健全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

(三)注重安全管理

各学校要加强师生劳动安全教育,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及时排除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要加强劳动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建立劳动实践场地安全应急制度,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强化宣传引导

各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积极创建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县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全县学校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有关教学成果奖评选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