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27549014/2023-00003 | 发布机构 | 县政府办公室 | 公开日期 | 2023-01-06 |
文 号 | 分 类 | 发展规划 | |||
文 号 | 分 类 | 发展规划 | 时效说明 |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涟水在困难和挑战中逆势奋进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扣“申创国家级经开区、加快建成全国百强县”使命任务,锚定“站稳第一方阵,争取第一位次”工作目标,坚持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协同发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大局稳定、动能增强、预期改善”的良好态势。
在年初人代会下达的11项15个指标中,完成和超额完成12个,3个指标未达预期目标。在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预计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13.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6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80亿元、同比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30.8亿元、同比增长16.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8项指标均达超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等3项指标虽未达目标,但增幅均居全市第一方阵。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从全国第132位上升至第108位,农房改善、政府督查等5项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顺利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县,今世缘酒业荣获省长质量奖。
一、锚定目标、强力推进,项目攻坚突破成势
项目招引实现新突破。落实“一把手”带头招商,推进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开展“瞄定百强目标主攻重大项目”百日攻坚系列行动。全年完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14个、同比增加39个,总投资130亿元的捷泰新能源电池片项目顺利开工、总投资116亿元的玻纤新材料项目签约落地,实现一年内引进2个“百亿级”项目历史性突破。项目建设呈现快节奏。定期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拉练活动,每月召开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成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健全项目全周期闭环服务机制。全县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9个、31个,分别同比增加23个、12个;38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2亿元,超计划序时10.6个百分点,业丰科技柔性线路板、道融芯片封装测试等项目竣工投产,今世缘南厂区技改、特创多层线路板等项目顺利推进。平台建设取得新提升。紧盯“国家级经开区”创建目标,精心编制“一区三园”发展规划,持续推动“一区三园”融合发展。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快速启动新材料产业园、空港产业园规划建设。完善公共管网、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空港标准化厂房建设,优化食品产业港二期功能配置,园区综合配套功能持续提升。
二、多维发力、综合施策,产业发展量质齐升
工业经济支撑有力。完成规上工业开票340亿元、同比增长13%,规上工业增加值143亿元、同比增长12%。绿色食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70亿元、同比增长20%,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6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4家。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实现“三提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2.27万亩、总产96.99万吨,生猪存出栏32.03万头、48.5万头。新增高标准农田10万亩,新增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3家,新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个,高分通过国家级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考核。服务业水平持续提升。打造上海路等特色餐饮街区4条,提升吾悦广场等商业街区5个,激发大润发等重点商圈消费潜力。实现批零住餐业贸易额510亿元、同比增长10.8%,高分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聚力改革、矢志创新,发展动能有效激发
深化改革稳步前行。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成果,全省率先成立施工图审查分中心。推出重点领域改革举措28项,打造5个省级精品“一件事”、8个省定标准“一件事”政务品牌。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县交通控股集团重组为涟投控股,县粮食集团公司挂牌运营,合作建仓处置在省粮食物资储备局巡视工作简报中专题刊发,全省面上推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助企纾困“涟20条”“涟8条”优化营商环境“10条承诺”等系列稳经济政策措施,发放财政奖补资金6.06亿元,兑付留抵退税资金4.46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2.34亿元。科创能力持续增强。实施智改数转企业132家,获批省级星级上云企业17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5家。申报省“双创计划”5人,入选省“333工程”14人,入选市“淮上英才计划”项目7个,构筑人才科创高地。
四、扮靓底色、提升品质,城乡建设协调推进
城市建设扩容出新。实施重点城建交通类项目45个,新改建道路27.3公里、排水管网16公里,新增滨河新城公共绿地9.6万平方米;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个,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1246套;启动淮浦北路北延工程,清水路大桥顺利合龙,红日港二期投入运营,涟水机场三期开工建设。城市管理不断提升。聚焦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强化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开展“夏日大会战”,组织店外经营、流动摊点等六个专项整治行动,规范“门前五包”责任制商户1800户。打造党建引领“涟心万家”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品牌,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31个农房改善项目高质量通过省级验收,新交付农房改善项目1766套住宅。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0个、新增省级绿美村庄8个,岔庙洪滨、五港前营、高沟大胡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五、兜牢底线、补齐短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公共服务普惠共享。高标准完成全县10大类54项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县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建成特色医保服务站点151家、县三院等急救点6个、乡贤名医工作室20个及中医馆16个。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提升,认真落实“双减”政策,稳妥推进民办教育规范治理;召开全县首届教育振兴大会,涟水中专新校区等8个项目竣工投用,幸福里小学等10所学校完成装备提升工程。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建成16个镇街“淮安书房”,县图书馆和文化馆获评江苏省“最美文化空间”,开展公益文化活动3400场次;新建体育公园2个,新增体育面积85.1万平方米。民生保障提质扩面。扎实做好稳岗就业工作,出台稳就业“涟16条”,发放富民创业扶持贷款1.78亿元、稳岗补贴1085.56万元,新增城镇就业5500人。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新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个,4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通过市级评审,完成360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兜牢民生保障底线,预计发放困难群众保障资金2.4亿元,抚恤补助8000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6万人次、2742万元;开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专项排查,累计发放补助3643人次、596万元。基层治理规范高效。全面实施“精网微格4.0”工程,先后打造新城悦隽学府、现代名流、丽景豪庭等“精网微格”示范点,新创“一格一品”特色网格28个,网格巡查事件闭环处置完成率100%。深入推动“平安涟水”建设,组建联勤联动群防组织6个,创成“智慧安防小区”8家、“校园哨兵”6家。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中央及省、市级交办重点信访事项有序化解。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
六、防范风险、织密屏障,发展底线更加稳固
疫情防控精准高效。筑牢筑实防疫安全屏障,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电话、敲门、扫楼、扫街”行动;新增核酸检测基地1个、核酸检测 PCR 实验室5个,日检测能力达5.1万管;全市率先建成单体大规模健康驿站,建成1000 张床位的方舱医院,快速高效处置多轮疫情。各类风险有效化解。深入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整治行动,持续优化金融环境。积极防范债务风险,压降债务管理平台数量,实现政府债务规模、债务率“双下降”。持续加大问题楼盘处置力度,对全县10处“问题楼盘”按照“一楼一策”原则,分批分类推动矛盾化解。安全生产平稳可控。推进安全生产“三年大灶”,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对全县城镇燃气、危化品、既有建筑等22个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排查隐患1485处,整改率100%;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实现“双下降”。生态环境优化提升。以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为抓手,做好大气及水体污染防治工作,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率、PM2.5年均浓度实现“双达标”,6个国省考断面超额完成优Ⅲ比例考核目标、古淮河幸福大桥断面连续两年达到II类水标准,五岛湖创成省级幸福河湖。
在肯定成绩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缺少骨干企业支撑;受国家纾企助困及减税降费政策的影响,财政保障压力较大;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安全生态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对此,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初步安排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加快建成全国百强县的冲刺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压力仍在显现,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尚不牢固。但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态势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仍在延续。新的一年,我们将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大力实施“2233”发展战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优异成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涟水精彩篇章。
根据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立足县域发展实际,统筹考虑冲刺百强县、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长8%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6%左右;
——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8%左右;
——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75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1%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5%左右,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完成市定目标;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含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000人;
——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降幅不低于市平均水平;
——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完成市定目标;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74.5%;粮食产量稳定在19.45亿斤左右。
围绕完成2023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项目攻坚,更大力度推进工业强县
全力攻坚项目招引建设。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放大“头号”招商员效应,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组建产业招商专班,实现项目招引“1211”目标任务,力争全年新签约百亿元项目1个、50亿元项目2个、10亿元项目10个、亿元项目100个,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态势。加快推动巨石玻纤新材料、海普智能包装等签约项目尽快开工,捷泰新能源电池片、勃鑫新材料等开工项目提速建设,确保完成有效投资200亿元。扎实推进 35个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有效化解各类要素制约,实现项目早日开工、投产达效。
全力做强主导产业。突出构建“4+2”工业主导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延链,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工业强县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18条意见》,推动企业技改扩能、转型升级,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四大主导产业力争达到40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打造百亿产能。强化规模企业培育,实施“小微企业上规模、规模企业超亿元、亿元企业进头部”三大计划。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70家以上,全力推动今世缘酒业进入“营收百亿俱乐部”,特创科技、中信华电子销售超10亿,从一家居、永创医药、中顺环保向IPO迈进。
全力建优平台载体。围绕“产业发展质态、对外开放水平、科技创新能级”三个持续提升,全力推进“一区三园”融合发展。编制《2023年度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启动县滨河新城东片区、县空港产业园东片区等6个片区土地征收及成片开发工作。食品产业园围绕落户龙头企业做文章,完善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力争在5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招引上实现突破。新材料产业园聚焦玻纤上下游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玻纤为核心的百亿新材料产业。空港产业园围绕捷泰新能源项目下功夫,精准谋划产业链项目,建成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打造长三角新一代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镇街工业集中区围绕“存量优化、增量提升”,进一步提档升级、“腾笼换凤”,严控项目质量,提高亩均效益。
二、聚焦创新驱动,更大力度催生发展动能
激发重点领域改革新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拓展应用“容缺并联审批”“拿地即开工”等改革成果为重点,进一步清除隐性壁垒,优化审批流程;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成果,打造“涟快办”品牌,升级“营商环境10条”服务承诺。持续打造政务服务“一件事”品牌,力争“一网通办”率达96%。推动县属国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三大县属国企市场化实体化转型。
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用好用足空港物流园、国家保税区、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等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外贸市场,新增进出口额超500万美元企业2家,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超33亿元。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依托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等重要载体平台,参与淮河华商大会、台商论坛等高层次活动,加强以台资为重点的外资项目招引,新设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5个,其中台资项目9个,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以上。
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新跃升。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进度,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实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社会研发支出14亿元,确保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以上,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50家以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强力推进“智转数改”,规上企业覆盖率达75%以上,打造一批标杆工厂、示范企业和示范场景,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队。
三、聚焦城市建设,更大力度打造宜居家园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大力推动滨河新城水系连通、绿化提升,启动县医院滨河分院、滨河新城党群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持续深化公共空间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中山路周边改造、红日大道改建,启动滨河新城核心区环境整治工程,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总投资15.16亿元的淮浦路北延、红日大道改造等27项重点交通工程,做好涟水机场三期、京沪高速涟水段配合服务,构筑外联内畅交通新格局。
强化城市长效管理。持续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围绕城市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创建要求,紧盯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聚焦经营秩序、交通秩序、垃圾分类等难点问题,坚持疏堵结合,强化“一网统管”,不漏死角治“脏”,坚持不懈治“乱”。打造红日大道、安东路2条示范路及吾悦广场等4个示范点,改建6座垃圾中转站,打造20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发挥党建引领“涟心万家” 红色物业管理品牌,推动物业服务持续提档升级。
大力提振消费市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更大力度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激发城东吾悦广场、大润发商圈消费潜力,加快滨河吾悦广场建设进度,集聚滨河新城人气商气。支持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新业态发展,提升电子商务产业园产业层次,加快东西商圈融合发展、新老业态一体推进,满足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智慧经济,着力引进税源型、功能型、区域型总部,推进服务业发展从量的集聚到质的提升。
四、聚焦富民强村,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
做强农业产业。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稳定农产品供应“总盘子”。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积极优种植、扩规模、延链条、树品牌。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优良食味稻米5万亩、设施芦笋种植3000 亩、食用菌种植5万平方米。全年引进培育1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超3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超15个。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培育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各20家。
推进富民增收。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土地流转、村企结对等多业态、多渠道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发挥好“五方挂钩”帮扶机制优势,抢抓“三级先导”工程机遇,多措并举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大户+基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对接社会化服务,筑牢富民增收的长远保障。推动全县50%涉农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75%重点帮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
建美乡村环境。大力实施以“六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加大乡村绿化美化力度,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以上。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做好河道长效管护和效益提升工作。全力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37%。聚焦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示范村打造,围绕村庄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创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7个以上。加快农房改善和危房改造工程进度,用好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剩余房源,确保年度改善任务按序时完成。
五、聚焦民生实事,更大力度提升幸福指数
大力推进教育强县。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培植,对照《关于推动新时代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力推进县中振兴,郑梁梅高中和滨河高中开展精品化建设,涟水中学创建省级高品质示范高中,涟水中专申办江苏联院五年制高职办班点。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涟尚名师”评选,深入实施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发挥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平台作用,努力培养更多的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将投入1.14亿元的郑梁梅学校清枫路校区配套工程等6个教育基建项目纳入政府年度投资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实验小学等18所学校教学装备提升,达到省I类标准。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围绕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实施总投资6.5亿元的县中医院病房楼等7个卫生基础项目。持续完善“一核三极五中心”医疗服务体系,新创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乡贤名医工作室”5个,加快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大力实施文旅惠民工程,放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效应,金鸡坨创成全国3A级旅游景区,打造3个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力争全年送戏下乡66场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41场,新建健身步道10公里,升级改造体育中心田径场。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完成总投资21.86亿元的27项生态环境治理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水环境质量全面完成省市定任务。扎实开展生态碧水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标升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6个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早日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中国天然氧吧”。
守牢社会保障底线。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全力推动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全员参保,基本社会参保率达96%。扩大就业渠道,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障人员等重点群体,全年打造创业孵化基地3个,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紧盯“一老一幼”,创新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机制,积极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积极推进普惠性公共托育机构和公办幼儿园建设。新建托育机构2个,新增托位60个,保障好困境留守儿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小切口、微主题,高质量完成县政府202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六、聚焦风险防范,更大力度守牢安全底线
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巩固百日攻坚成效,深化危化品、城镇燃气、建筑施工、消防等6个重点领域专项行动。加强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优化“2+N”消防救援,新建城市安全教育体验场馆1座,提升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切实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强化融资平台整治清理,深入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整治。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开展“问题楼盘”处置化解工作“回头看”,按照“一楼一策”推进实质性化解,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巩固平安涟水、法治涟水建设成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着力净化治安环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县级综合矛调中心建设,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规范化、一站式、全流程,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和信访积案,确保全县大局和谐安定。